16.想把腳擱在桌椅上歇歇;
17.體重不知不覺地降下來;
18.容易拉肚子或便秘;
19.難以入睡。
假如有1~2道題回答“是”,說明有極輕微的學習疲勞;假如有3~4道題回答“是”,說明有中等程度的學習疲勞;假如有5道以上的題回答“是”,說明有嚴重的學習疲勞,應該引起注意。
完成作業的技巧
學習科目很多,作業也很多,如何高效完成也是有技巧的,還記得“工作的變換本身就是休息”這句話嗎?
1.文科作業與理科作業交叉完成
理科作業的主要內容在計算、推理,假如長時間去做理科作業,左腦易疲勞。同樣的道理,文科作業中感性的材料相對多一些。
如果長時間做某科單一性質的作業會出現大腦某些活動區域細胞活動過度而出現疲勞,學習效率自然下降。交換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可以使疲勞部分的大腦區域得到休息,休息的大腦區域進入工作狀態,這樣既沒有妨礙大腦的休息,也保證了學習活動高效率地進行。假如我們在作業過程中有意進行文理交叉,就相當於左右腦協同工作或輪流休息。如我們可以在晚間作業時按數學、英語、物理、語文、化學等順序來安排,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2.學習的形式要富於變化
同上麵的道理,長時間使用同一種學習方式也容易產生疲勞,更為合理的方式是不同學習形式之間交叉安排,例如記憶、解題、閱讀和知識整理與總結等活動交替安排,不要長時間采取某一種學習形式。實際上,各科目的作業都可以采用“想(思考)—寫(動手)—背(記憶)”的形式的組合。
3.先做不擅長的科目,後做擅
長的科目在學習中,一些同學的某些科目非常好,而個別科目卻很糟糕。例如,有的同學理科學得非常好,而語文或英語卻很差;而一些文科非常有優勢的同學,卻為理科頭疼不已。這在無法回避的各類考試中,都是“致命”的硬傷,你的弱科就成了你的“短板”,直接影響著你的學習水平和“地位”。更為可怕的是,這些弱科好像就是要跟你過不去,越是考不好越是不願意學,越是不願意學越是學不好,把自己搞得很累,以至於對該科目失去信心,甚至有放棄掉的念頭。
許多同學都是這樣的習慣:把不喜歡的、學得不太好的作業都排在最後。這樣做的後果很明顯,一方麵在做作業的過程中,一想到一會兒要做自己不喜歡的那個科目了,心理就有些不安,恨不得把手頭正在做的作業再做得慢一些。另一方麵,正因為留給弱科作業的時間十分有限,本來的漏洞就需要時間來彌補,結果投入嚴重不足,造成弱科更弱,“短板”總是補不齊。久而久之,極容易養成拖拉習慣,並因為對弱科的畏懼心理造成嚴重的心理壓力。這顯然是一種消極的學習方式。
實際上,道理很簡單,被動挨打不如主動出擊。隻要把自己較弱科目的作業最先來做,就可處理“短板”問題。它最終提高的是自己的綜合實力,但在這個過程裏,可以使自己養成不逃避、不拖拉的習慣,同時鍛煉了自己不畏困難勇往直前的意誌品質。
先做自己不喜歡或者不擅長科目的作業,這是處理偏科問題的最有效的方式,在心理學中稱為普雷馬克原理,這個原理不但在教育、學習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在韓國許多企業的管理層也得到高度的認可。
因為我們學習的科目較多,帶來的問題就是:在學習過程特別是做作業的過程中,經常因為“究竟接下來要做什麼”而猶豫不決,因此浪費了時間。
假如我們在安排作業(包括複習)時,時間和順序相對固定,這樣就便於把握規律。例如,粗線條的安排可以是早上讀英語和語文課文,中午某一段時間來整理上午的課程筆記,而晚上作業完成後專門攻自己的弱項。可以想象,這種相對固定的學習一改那種雜亂無章、繁忙不堪的情景,一切都已經安排妥當,隻要依慣性行事就可以了,一到書桌前自然就知道自己應該馬上幹什麼,這樣的學習充滿安全感和自信,這是多麼奇妙的事!
作業中的心理學效應
1.“馮·雷斯托夫效應”
學習心理學學者們曾研究過這樣的現象:假如在一係列刺激項目中,有某一項內容有特別之處或與其他“隔開”,它就比在不被隔開的情況下容易記住,這種現象是由德國心理學家馮·雷斯托夫在實驗中發現的,所以被稱為“馮·雷斯托夫效應”。
為什麼一個被隔離的內容要比不被隔離的內容容易學習呢?也就是說“馮·雷斯托夫效應”為什麼會產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