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條件反射式的學習似乎更有利於學生自學,有利於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
斯金納根據操作條件反射的學習原理,提出了程序教學的主張,提倡按教材的必須程序係列編寫附有習題和答案的程序教科書,便於學生自學,促進學生獨立思考,並可由學生根據個人實際情況自己控製進度,反複學習,達到學習的最佳效果。當前在國外和我國都開展著程序教學的實驗研究,以我國心理研究所的盧仲衡教授為首的心理工作者開展的研究,摒棄了斯金納理論當中忽視學習內部過程,忽視學生主觀能動作用和忽視學生智力活動的傾向,創造了一種新的自學——輔導教學法,在全國多個省、市、自治區約5000多個實驗班進行探索和實驗研究。他們編寫了一套包括學生自學的課本、練習本、答案本和測驗本4種材料在內的係列自學輔導教材。在學習時,把教材發給學生,由學生自學、自練,自己對照答案本,自批作業,平均每節課自學時間占66.7%~88.9%,而老師的指導,包括講解、啟發、引導、提問、答疑和小結等在內,每節課不超過10~15分鍾。每完成一個單元的學習後,都進行測驗,由教師批改和對錯誤進行分析。這種自學輔導教學法,對學生紮實地掌握知識,培養自學能力和自學能力的遷移都有顯著成效,特別對於“不敏捷而踏實”類型的學生收效最大。
說到這兒,有的同學會問,我們也沒參加自學——輔導教學實驗班,這套理論和方法對我們有什麼用呢?
下麵,請你看看小銘立同學的體會:
“我上初二第一學期時,突然得了肝炎,住進了醫院。病倒不算太重,但從住院到出院後隔離休養,前後耽誤了50多天功課。媽媽常說初中二年級是學習和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這一下子,給我當頭一棒,當時真不知怎樣才好了。媽媽對我說:‘你考慮一下,為了把基礎打好,是不是休學一年,再重新讀?假如實在不願意這樣做,也能夠試試利用養病的時間自學,把落下的課補上,到時候假如能跟得上,就接著上。’我不願意留級(盡管不是因為不及格),當然就不放過這也許跟得上的機會了。
我在家養病20多天,每天安排好學習計劃自學,媽媽是大學教師,她不能直接輔導我功課,然而她指點我的學習方法,使我的學習受益匪淺。到我病愈複學,不僅落下的功課全部補上,而且跟班學新課也不費勁。初二第二學期,我的學習成績排在全年級第3名。
我自學的體會是:
首先要把學習材料大體瀏覽一下,然後按照教材的章、節、段的內容劃分為一個一個的小單元。每學一個小單元時,先弄懂概念,再認真思考教材內容之間的聯係,絕不簡單地背誦課文內容、定義或公式。對於不同的學科,我學習的進度也不一樣。文科的理解比較容易,進度就快些。理科在學習概念、原理時進度較慢,不吃透我是不罷休的,而做習題時挑選最關鍵的題做,能夠加快速度。
其次,每學習一個小單元,都盡可能地通過自己的思考提出問題,或對照練習和教師留下的思考題。同學們常給我送來作業進行回答。我回答的方式有口答(自己邊想邊說),也有筆答,為了節約時間,筆答時我隻把答案的提綱寫出來,具體內容在腦子裏‘過電影’。
再次,我每次做過的練習或回答過的問題,都要找到正確答案對一下,這種做法,我看見心理學書上叫做‘反饋’,就是使我獲得自己學習結果的反饋信息,答得對、做得好的,就是我學會了的,再經過複習,就鞏固了。而有錯誤的地方,就是我掌握得不好的,趕快找到不對的原因糾正過來,實在有困難的就找同學或旁人問一問,或找點參考書看看。通過這種‘反饋’,不僅能夠幫助我準確地掌握知識,同時我每學一步就知道自己學習的效果,也是極好的自我激勵,每學完一單元,我都體驗到學習成功的樂趣,促使我鍥而不舍地學下去。
經過這一階段的自學,我確實嚐到了自學的甜頭,這甜頭主要在於我感到自己成了學習的主人,感到學習是其樂無窮的;同時也提高了自學能力,學到了駕馭學習的本領,我對學習不再有任何畏難情緒了。”
朋友,小銘立的做法和體會也許對你在學習中會有一些啟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