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在班級管理中要建立起融洽的師生關係,是一項長期的、係統的教育工程,除要講究技巧外,還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但師生間一旦能建立起融洽的師生關係,班級管理就會變得得心應手。
總之,做好班級管理工作的方法有許多,實踐證明,融洽的師生關係最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做好老師工作的一劑良方。
培養興趣,樹立信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厭學學生對自我價值有了新的認識後,隨即就要開始自我實踐,這種嚐試結果的好壞是他們能否徹底轉變自己的關鍵。
要盡量創造環境,讓厭學學生在實踐中培養興趣,品嚐到學習的成功感和趣味感,並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方法。
老師應認真地發現厭學學生所表現出來的良好、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行為,從正麵予以肯定,並不斷強化,讓他在前後比較中接受自我,認識到自己並非無可救藥,而是能學好的,相信自己也是一個有能力、有前途、受尊重的人,改變自己無能的觀念。
當然,對厭學學生的評價必須客觀、中肯、善意,不能諷刺偏激,以免增添逆反情緒。
配合家長的教育
家庭環境的好壞與否,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通常情況下,厭學學生往往長期處於孤獨、空虛、怨恨和失望的心理狀態中,隨著年齡的增長,家長應該尊重他們,與他們平等對話,而不應該把子女看成自己的私有財產,動輒采取打罵等粗暴的方法。這樣容易使學生自暴自棄,產生對立情緒。
在批評學生時,就要注意場合和尺度,以激勵為主,少用批評、責怪為妙。對學生學習上的任何進步都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讓學生們嚐到成功的喜悅。
關注學生的學習與變化過程,平時多交流、勤檢查、常監督,為學生營造穩定情緒的良好環境。關注過程中的細節,與學生一起分析成績好壞的具體原因是什麼,學習方法怎麼樣,學習和玩耍怎樣結合,然後揚長避短,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請家長是個敏感問題
在對北京的孩子進行的調查中,其中的將近90%位學生明確表示,他們很反感教師動不動就要請家長,隻有少數學生認為,他們覺得教師要求請家長,說明教師還是非常在乎自己。
提起教師找家長,有學生就一臉憤憤狀:“我最討厭教師叫家長,有時本來是很小的事,可教師偏偏喜歡小題大做,把家長叫來一頓告狀,看到父母在教師麵前臉紅紅的,一個勁兒表示好好管教,我就知道回家自然避免不了要遭罪,家長越打我,我越恨教師。”
“我個人不讚成教師動不動就請家長的做法。”從事了20年教育,現已退休的一位教師說,“學校教師和家長本來都是平等的教育者,一起心平氣和地交流學生的情況、研究學生的心得體會和方式方法,這是無可厚非的。然而我們的教師動輒就請家長的情況卻不是這樣的。”
該教師指出,教師動不動就請家長,首先的問題是許多教師動機不純,這不完全是為了教育學生,有時更多的是發泄自己對學生的不滿。更有甚者,還有借家長之手懲罰學生的不良動機。
其次是選擇的時機不對。教師總是在學生在學校犯了錯誤,教師對學生的教育缺乏辦法的時候請家長。
再次,教師沒把自己的立場擺正。教師一味強調學生出了問題就是家長的責任,就應該由家長來負責,就應該由家長來處理,做家長的責無旁貸,而作為同是教育者的教師在埋怨指責家長的時候,還把自己的責任推得一幹二淨。還有的教師甚至把家長當學生一樣訓斥,那就更出格了。
“學生在學校出現問題,教師肯定需要家長的配合。”北京教育學院一位教授說,“隻要不是教師無理取鬧,教師一旦請家長,家長就應該積極配合。”
該教授指出,對於一個學生的教育,首先是家長,其次才是學校。因為,學生從一出生到上小學之前,家長對學生的影響最大;上學之後,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麵的教育缺一不可。
“教師請家長,家長不應該有任何抵觸情緒。”邱淑琦教授說,“盡管學生上學後的主要教育由學校完成,但家長卻不能完全把學生的教育推給學校,家長有教育子女的責任和義務。”
該教授尤其建議那些愛請家長的教師,盡管“請家長”是教師教育學生更有成效的一種方法,但因為學生的承受能力及家長的理解不同,產生的效果也會不同,所以作為教師可以換個角度處理這個問題,靈活機動地采用家訪、寫便條、打電話,甚至發電子郵件之類的婉轉方式,效果或許會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