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學校教育指導(2)(2 / 3)

減輕學生的負擔

先來看看學生的訴苦:

“數學作業太多,真的很多,我讀高一,是上一屆休讀留下來的學生。數學作業跟去年比真的多了許多。

一個晚上布置好多項,書,本子,報紙,檢測……沒完沒了,晚自習才不到4個小時,到家睡覺了也要11點,我睡眠又不好。

每天作業有5門以上,而數學一門就要做2~3個小時,有的同學一晚上就單做數學了。這實在很打擊我們的積極性。第二天上課同學們沒做完教師不高興,雖然說話和顏悅色,然而講一個題就要說我們兩句,實在很受打擊。

我知道教師是為我們好,因此也不能怪她,可是我興趣真的越來越低了,怎麼辦啊……

另外,我這人比較固執,作業喜歡一樣一樣地做,有時候做完政史就不想做物化了。

昨天許多同學作業做不完,今天教師作業有減少一些,然而興趣還是不大。

第一次月考47分,基本上是不想做了。

第二次87,實話說我函數不太好,初中沒努力,基礎不紮實。然而三角函數還可以。

第三次才考71,不知道什麼問題。物化都還可以的,能在七八十分上下,然而對於數學沒什麼自信,還有點恐懼……

教師布置的作業量大,致使學生作業寫到很晚。每晚的睡眼不足使學生上課無精打采。雙休日家長又讓學生參加各種輔導班,也不管學生有沒有興趣。家長還要求學生每次考試必須在多少分以上,達不到要求,就要嚴厲懲罰。”

像上麵這位學生一樣,當學生的心理和能力達不到和承受不了時,就會厭學,有的幹脆離家出走。所以,教師和家長要盡量減輕學生學業負擔,結合小學生心理特點施教,做到寓教於樂,勞逸結合。

幫助學生建立人際關係

學生不善於解決人際關係,同學朋友間的人際關係差,也是學生厭學的一個原因。

因為學生來自各種不同文化、經濟和涵養的家庭,他們的性格個性亦有很大差異,有些學生因為性格孤僻、不善交往,人際關係自然就差。

假如教師和同學再對他們冷漠,他們就會更感孤獨和不安,不良情緒,甚至厭世情緒就會產生。

所以,對這些性格存在缺陷的同學,我們教師和同學都要伸出友愛之手,關心他們,幫助他們。

教師的一個微笑、一句溫暖的話、一個溫柔的動作,都能讓學生感到溫暖。同學之間要互相幫助,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班集體的溫暖。

輔導的重點是幫助學生解決好人際關係中的矛盾衝突,引導學生在各種場合控製情緒,學會了解他人,體諒他人,正確解決衝突及因為所導致的不良情緒。

1.積極鼓勵學生融入到集體之中

根據測查,有59.6%的人學生認為自己處於一個新的集體中時,會覺得交朋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當學生到一個新的班集體時,老師要多關心學生、關注學生,指導其參與集體之中,參加班級的各項活動,在活動中學習與同齡人交往的能力,讓學生在集體中得到鍛煉,例如讓更多的學生輪流做學生幹部等,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向上、親密的交往。

2.教會學生一些必要的交際技能

交往之初,最先映入腦中的自然是儀表。健康而美的儀表會先入為主,給人以良好的印象。因此要教育學生衣著整潔,修飾得體。

交往就要交談,人人喜歡溫文爾雅、禮貌周全的人。因此要時時處處注意學生的禮貌用語,不妨將這些用語張貼於教室。老師首先要起好表率作用,循序漸進,使學生耳濡目染,養成良好禮貌語言的習慣。

與人交談時也有技巧可學。首先要有一顆與人為善之心,要有友好相處的願望,很難想象有人願意與自己深惡痛絕的人傾心而談。在交談中要學會傾聽別人的心聲,要用眼睛注視別人的表情,仔細把握說話人的一切語言和非言語動作。真心關注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關注。要用真誠的心關心人,幫助人,“他人有心,吾先度之”。這樣才能獲得真誠的友誼。

3.引導學生自主處理交往中的矛盾

交往是兩個人以上的事情,必然就會有意見分歧的時候,當學生中存在有矛盾時,老師不要包辦代替處理,而要及時給以引導和啟發,讓學生學會共同協商處理問題,學會冷靜分析,必要時讓學生作一個角色換位。對於經常與他人有衝突的學生,要請心理輔導老師給予專業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