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學校教育指導(3)(1 / 3)

所以,教學的思路是:要讓學生從厭學情緒中走出來,實際上很簡單,隻要讓學生覺得學習不是件很討厭的事也就是行。但是,現實的許多問題並不是沒有處理方法,而是我們老師不願有或根本就沒有必須處理這個問題的意識。所以,假如老師都能把“如何讓學生走出厭學情緒”看作一個自己必須處理的問題,那麼這個問題就有可能很好地被處理。否則,縱然有千百條處理問題的方法,老師倘若不用,那一切都是枉然。

用心感動你的學生

電視上的一個節目,說的是東北一個小學老師這些年找回了100多個輟學的學生。有一次,他冒著大風雪趕了20多裏(1裏=0.5千米)路到一個輟學學生家,什麼道理都沒講,學生第二天就來上學了。是這位教師的行動和真情感動了家長和學生。

由此不得讓人想到,要想醫治學生厭學的心理,教師們是不是應該考慮先付出自己的真情?對於那些喜愛學習的學生來說,他們可能更佩服一個老師的課堂教學藝術,但對厭學的學生來說,他們更在意的可能是教師是否真心關心自己,是否願意傾聽他們的感受和學習的苦惱。這是需要靠感情來治療的。

現在厭學的學生往往都是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家長對他好的那幾天,他是為了父母而學,但因自己在學校的不良表現,也就難得有幾個家長對厭學的子女好,因此他們為父母學習的動力不會持久。但假如他天天麵對的老師總以慈祥而親切的目光注視著他,真心地愛護他,他就會為了教師而學,逐步轉化以後,他的學習目的就會明確了,也就持久了。

為了追求中考和高考的升學率,我們很多教師把越來越多的精力都花在了鑽研教材和考試說明上,也花在了如何選更多更好的模擬題搞針對訓練上,但卻把對學生——學習的主體的研究忽略了:沒有研究學生是不是想學,沒有研究他們對題海的承受限度,也許也沒有把他們真正作為有感情的人,而是把他們當作不斷考試的機器!在年複一年的重複抄寫和訓練中,許多學生失去了對獲取知識的興趣,在一次次違反校規校紀被請家長挨打挨罵後,學生厭惡了上學,在經常受到教師的批評和訓斥後,學生害怕和疏遠了教師。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又怎麼能使學生喜歡學習呢?

先感動你的學生,這時可能不用給他們講學習的重要性,他們也知道要認真地學習了。

課堂教學要富於變化

老師充分發揮才能的陣地主要是在課堂,因此想要讓學生喜歡學習,首先要在課堂上下工夫。平淡的、毫無趣味的說教隻能使學生陷入昏昏欲睡的狀態。

課堂教學內容富有變化,多姿多彩,老師的表情要隨教學內容的變化而變化,帶有感情色彩渲染的講解會使講堂生動、感人,充滿吸引力。老師表情的變化要自然,不要做作;要適度,不要過分誇張。更不能板著麵孔、毫無生機、眉頭緊鎖,以一副痛苦的表情麵對學生。有任何情緒也不能帶到課堂,總以微笑見學生。教學中運用的手勢、眼神、身體運動等變化是老師教學熱情及感染力的具體體現。聲音的變化可用來暗示不聽講或影響其他學生聽講的學生安靜下來。在講解或敘述中適當加大音量,放慢速度,配合肢體語言來起到強化重點的作用。應充分利用目光的變化與學生增加感情上的交流,可以通過目光的變化對那些講堂上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回答問題積極踴躍的學生表示讚許、表揚和鼓勵。也可對那些聽課不認真、交頭接耳或做小動作的學生暗示批評。老師期待的目光對學生來講是一種莫大的鼓舞。

在課堂上,老師應當把微笑作為麵部表情的基本形態。老師的微笑會給學生一種和藹可親、熱情開朗的印象,也往往是對學生一種鼓舞。它能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心態,使課堂上產生和諧的氣氛。很多優秀老師都懂得微笑的重要意義,即使在十分疲倦或身體不適的情況下走進教室時,也總是麵帶微笑。

如何轉化厭學生

“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他人對自己能夠加以賞識。”這是美國心理學家威譜·詹姆斯的名言。素質教育要求全麵提高學生素質,麵向每一個學生。這無疑對改變厭學生來說是一個好機會。在素質教育中,他們可以得到關心、愛護的同時,他們的優點也可以得到進一步賞識。而這些正是他們以前所缺少的。現結合平時工作談幾點做法:

1.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給學生們以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