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學校教育指導(4)(1 / 3)

實際上,讓孩子快樂學習也不是一件難事,家長隻要懂得如何引導、有耐心,是可以做到的。例如,學習的時候,單次學習時間不宜過長,並且告訴他寫完作業後可以幹他喜歡幹的事,如到戶外活動、看電視、玩遊戲等,這樣慢慢地可以提高學習的速度和效率。應該堅持這樣一個理念,就是寧可要1分鍾有效率的學習,也不要1小時無效的學習,在孩子不夠專心時,不如幹脆先讓孩子玩。平時,有一點成績和進步就給予肯定和表揚;遇到困難時,給予鼓勵、引導,最忌諷刺和挖苦。

至於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是讓孩子學習時安心、踏實、善於動腦,這需要家長的經常指點,可以教孩子一些學習方法。如背語文課文時,通常孩子沒有經驗,急於求成,恨不得馬上背下來,往往欲速則不達,結果耽誤了很多寶貴的時間,更嚴重的是容易挫傷孩子的學習積極性,錯誤地認為自己比別人笨,不是學習的材料,以後對要求背誦的東西非常畏懼。家長可以指導孩子先將課文、段落劃分層次,按照層層意思熟讀,因為要求背誦的課文都是經典作品,層次清晰、語言優美,這樣會大大縮短時間,也慢慢樹立起了孩子學習的信心。因為語言環境的原因,學習英語普遍感到困難,而一旦落後,以後的學習就很難趕上,陷入了惡性循環,小孩子初學英語,主要任務是背記單詞,可采用聯想記憶的方法。

真正意義上的好孩子是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的,絕不是眼前的考多少分,得多少名的孩子。“望子成龍”的家長們要明白這一點。

“拖堂”原因一籮筐

作為過來人,我們都有過上課“拖堂”的親身經曆,特別是參加中、高考的“主課”老師拖堂現象尤為嚴重。現將“拖堂”的原因公示如下:

(1)部分老師往往不能根據講堂時間安排教學內容,有意利用下課時間多講點教學內容。

教學中計劃不周,考慮不全,不能很好地隨機應變,靈活解決;對於整個的課堂結構安排以及其他影響教學進程的因素,不能從全局通盤打算並加以有效控製;津津樂道於個別的、瑣碎的知識傳授,抓不住重點;教學主觀隨意,缺乏科學性。往往興致一來,便沉溺於自己的表演之中,或旁征博引,或滿堂繞,一旦本人醒悟過來,也快下課了,隻好“拖堂”……這樣,這裏“悠”點時間,那裏“悠”點時間,而那些應講授的內容隻好“悠”到45分鍾以外去了。盡管教師可以找出上百條理由為自己“拖堂”解脫,但其根本則在於老師的觀念落後和素質低下。

(2)老師所講的內容過多、過細或補充課本以外的知識過多而完不成預定教學計劃。

應當說,以傳統的灌輸型的教學模式上課是引起一些老師拖堂的重要原因。有些老師的教案是講稿,課前把必須要講的寫得滿滿的,上課就開始“演講”,而很少讓學生去動口、動手、動腦;講著講著,忽然發現收不住了,但還得硬著頭皮講下去,結果自然是免不了要拖堂的。而一位從不拖堂的老師,尤其是優秀老師,雖然也備講,但不是唯“講”是“大”;而會輕鬆自如地駕馭講堂,該講則講,該聽則聽,該活動則活動,並會不時地引導學生發問;一節課時間安排得張弛有致,疏密相間,講堂氣氛輕鬆,時間一到,戛然而止,哪會拖堂呢!

(3)老師不是很了解學生,對學生能力估計不準,擔心學生不能完全消化所講的內容,就講許多具體的事例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知識而浪費了時間。

(4)老師時間觀念不強,喜歡在講堂上講題外話而又不能及時刹車,如講故事、笑話、新聞等。

(5)個別老師課堂容量大,講課時語言又不精練,囉裏囉唆,習慣“拖堂”講習題。

(6)學生上課紀律不好,老師花大量時間搞思想整頓,或學生與老師配合不默契,拖延了教學時間。

(7)老師沒聽見下課鈴聲,或物理、化學實驗器材出了故障。

想必每位拖堂教師當學生時也受過拖堂之苦。可怎麼身份一變就忘了當年的自己呢!真誠地希望喜歡拖堂的教師轉換角色,站在學生的角度上改變拖堂的習慣,還學生課間10分鍾的自主權;而教師,給辛苦的自己一個難得的10分鍾休息時間,也是必不可少的。

相信這些教師會因為不拖堂而躋身學生“最喜歡的教師”行列。

治“拖”的藥方

因為“拖堂”違背教學規律,增加學生負擔,不利於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應有治“拖”之良策。

治標的辦法:

(1)學校應有相關的校規:老師走上講台,要有時間觀念。無論講到哪裏,一旦下課鈴聲響起,講課必須停止,“逼”著老師改進教學,力爭45分鍾把課講完。

(2)掌握中學生有關的心理和生理知識。這樣就會對人體機能的承受能力產生理性認識,對“拖堂”的弊端有清醒的評價,從而主動避免這種現象。

(3)搞好課堂設計。在備課時精心推敲每個教學步驟,認真計算每個教學步驟所需的時間,做到突出重點,環環相扣,步步緊隨。在授課時做到能“一針見血”的決不“兜圈子”,能一次到位的決不“炒冷飯”,能不提問的盡量不提問。這樣就能有效的保證教學環節的流暢、緊湊,這樣才能避免教學環節中鬆鬆垮垮的現象,才能降低教學時間的損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