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在我國教學實踐中存在著過於追求表麵知識或知識外在化的工具主義價值取向。老師實施的講堂教學缺乏靈活性、自主性和獨立性,致使學生處在一種狹小的學習空間,淪為缺乏個性、缺乏創造力的知識的儲存器。學生時期被罵愚笨,長大取得傑出成就的人就有許多,如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這種個體內的差異,是因為當時學校教育不適合他們,沒有充分發揮他們的潛力造成的。
有鑒於此,差異教學從關注個體間和個體內的差異出發,老師采用差異教學為學生創設一個有助於其生命充分生長的和諧、寬容、平等的教學情境,把學生的生命力量引發出來,使學生的潛能得以最大限度的發揮。
3.真正體現了學生間的民主、平等
差異教學對全體學生的關注,基於以人為本的思想,表現為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問題的核心內容是“教育機會均等”的問題。在傳統平等觀的影響下,我國的中小學教學長期以來追求統一目標、統一課程、統一考核,這種“一刀切”的做法影響學生多元化的發展,造成全體學生的片麵發展。老師為班內所有的學生提供形式和內容完全相同的教學,這似乎實現了平等。實際上,這種平等隻是一種機械的平等、形式上的平等,不可能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平等機會的。正像亞裏士多德所說:“給同樣的人不同的待遇,給不同的人同樣的待遇都是不公平的。”
差異教學從學生個性的差異出發,在教學中麵向全體,照顧差異,為他們提供均等的學習機會;充分估計到學生的學習潛力,平等地對待學生,允許他們異步學習,使大多數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習能力、學習動力等都達到較高水平;使學生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促進教育的真正意義上的民主、平等。
差異教學的具體方法
差異教學認為,有效照顧學生的差異,要從教學的整體上來構建教學策略體係,應分別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等方麵全方位地適應學生的差異性需要。
1.確立挑戰性的教學目標
課堂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主體預先確定的,在具體課堂教學活動中所要達到的利用現有技術手段可以測度的教學效果。我們的語文教學,通常是根據班上的平均水平製定全班統一的教學目標。課堂上的教學目標通常先由老師製定。老師要密切結合教學內容製定目標,然後再揭示目標,讓學生人人明白。教學目標的揭示,可將目標直接公布在黑板上,也可用迂回的方法。
如教古詩時,教師可先在黑板上出示下列要求:①學習古詩,了解詩意;②誦吟古詩;③根據古詩內容,用現代文寫一則小故事。然後要求學生從中挑選自己做得最好的一個介紹給大家。學生的學習興趣馬上高漲,有了明確的目標,也易於操作,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2.設置不同需要的教學過程
“老師適應學生是整個教學過程的統一。”在班集體教學中,老師要努力兼顧不同學生的需要,設置不同需要的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是教學過程展開和發展的基本程序,老師應在各個教學環節中都兼顧學生的不同需要。如果隻是在一節課將結束,學生完成作業時才來兼顧,如果僅靠最後幾分鍾才來開始個別輔導,那麼,教育是難以奏效的。
兼顧並不占用多少講堂時間,譬如老師演示時,對學習有困難學生,可以多向他們做些演示,在集體動手操作時可以讓困難學生同桌間相互幫助。要能在講堂教學中兼顧不同學生的需要,關鍵在於老師課前要精心設計教學環節。
在教學中老師將各種程度的問題有機地穿插,分別提問不同程度的學生,通過這些問題使全班學生比較完整地了解課本內容,尤其是讓那些理解有困難的學生,借助於其他同學的回答加深理解。
3.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老師組織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動作體係,在講堂中要兼顧學生的不同需要,教學方法手段要多樣而靈活。不同學生往往對不同教學方法的適應程度各有差異,有的學生通過聽覺學習效果好一些,有的學生通過視覺接受能力強一些,還有的學生通過觸摸、動手能形成最有效的學習通道,學生的思維能力、思維方式也有所不同。這就要求老師在充分理解學生的基礎上,注重在講堂教學中兼顧學生的不同特點,采用多樣、靈活的教學方法,實施差異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