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講解《胡同文化》一文時,借助多媒體手段展示北京胡同風貌,使之與南方的弄堂比,讓南方的學生對北京胡同不僅有一個直觀印象,也能理解作者為什麼說中國的文化是封閉的文化,北京人是安土重遷的了。這種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等手段,在講說明文時尤為管用。若是在講類似於《春》的寫景抒情散文時,適當地加點鳥鳴聲,整個講堂都會充滿歡喜的氣氛,學生也能走入那種意境,走進作者的心靈。
4.營造良好的講堂教學氛圍
傳統的課堂教學僅僅是從傳授知識技能的角度來組織。但實際上,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不僅僅是通過聽講和思考,還要通過經驗和情感來獲得知識,獲得態度和價值的。課堂上假如缺少溫暖和諧的師生關係,缺少多向溝通;假如老師不具備移情、積極關注和真誠等,就難以引導學生真正有效地學習。
良好的講堂氛圍與問題設置密切相關,問題不宜過難或過易。問題太難,學生無從下手,可望而不可達,長此以往學生容易喪失信心和興趣,影響講堂效率;問題過易,學生不用思考便能回答,不具挑戰性,即使答對也無成功感,同樣也會影響課堂效率。因此老師了解了學生差異後再設置不同難度的問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使他們“跳一跳便能摘到果子”。如講解《我的空中樓閣》時,找出文中擬人、比喻的句子,這類唾手可得的問題可以交給基礎差的學生回答;分析到作者為什麼那麼寫,與他的心態、背景有何關係,這一類拔高性的問題時可以讓分析能力強的學生回答。不同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有了進步,都嚐到成功的喜悅,整個課堂的教學效果也就大大提高了。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對學生差異的兼顧,應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特別要在教學的重難點、關鍵處下工夫,而不隻是在練習時或一節課結束前的幾分鍾才照顧學困生或有特殊需要的學生。老師兼顧不同學生的需要,方式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並不隻是個別教學才是對不同學生的照顧。有時老師的一個手勢、一句話,對於學習困難生,無疑是夏日裏的一滴甘露,滋潤人的心田。
總之,差異教學重視人本身的發展,強調老師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采用多樣化、個性化的教學策略,促進每個學生最大限度地發展。差異是必然的,差異教學的探索是無止境的。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我們畢生的追求和理想。
最近發展區理論
“最近發展區理論”是維果斯基的觀點,他認為孩子的發展有2種水平:①孩子的現有水平;②孩子可能的發展水平。兩者之間的差距就是最近發展區。教學應著眼於孩子的最近發展區,為孩子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孩子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展區而達到其困難發展到的水平,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展區的發展。
維果斯基提出“最近發展區”這一概念之前,人們在認識教學與兒童發展之間的關係上,存在著很大的分歧。這種分歧主要表現為以下3種不同的意見:
(1)“無關論”,也就是認為教學與兒童發展是兩個不同性質、基本各不相幹的過程。教學既不會推動兒童的發展,也不會改變兒童發展的方向,最多隻是利用兒童智力發展的成果。這也就是說,教學最多盡量考慮兒童現有的發展水平,努力使教學的難度、進度與兒童現有的智力水平相當就可以了。這一觀點的代表人物是皮亞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