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觀點有其合理性,亦有其客觀事實根據。教學的確需要首先考慮兒童現在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但把發展作為教學的前提,在教學中僅僅考慮兒童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抹殺教學可以發揮的積極作用,也是不符合現實情況的。因為受過教育和沒有受過教育的人,其認知發展不可否認地存在明顯差異。維果斯基從其社會—曆史—文化理論的基本觀點出發,認為兒童的發展絕對不是一個獨立的、自發發展的過程,可以說沒有教學,沒有兒童與社會環境(包括成人與同伴)的交互作用,兒童就無從獲得社會生存所需要的高級心智功能。可見,維果斯基首先肯定了教學(典型的外部社會環境形式)對兒童發展的積極促進作用,肯定了“教學是兒童後天的、曆史的特征之發展過程中內在必需和普遍的因素”。
(2)“同一論”,也就是認為教學與兒童發展是同一個過程。有教學的地方就有兒童的發展,並且對兒童來說,所謂發展,也就是“各種習慣的積累”,學會在外界刺激和正確反應之間建立起聯接。這種觀點的典型是以華生和桑代克為代表的行為主義學派。這一觀點雖然重視了教學對兒童發展所起的積極作用和決定作用,但卻將這種積極作用簡單地歸結為外部灌輸與被動吸收,完全忽略了兒童發展的主動性與特殊性,忽略了兒童發展的內部心理過程,忽略了從外部作用轉化為兒童心理所必需的中介,也是不正確的。對此,維果斯基讚成皮亞傑的觀點,也就是兒童的發展必然是兒童主動建構的過程與結果,絕不可以用外部教學來代替或掩蓋兒童的發展。這也正是“最近發展區”概念包含的第二層基本含義,它肯定了兒童在與成人或更有能力的同伴在社會互動中的平等地位,享有平等地表達和交流自己思想、情感的機會和自由,也就是“主動的兒童與積極的社會環境合作產生發展”。
(3)“折中論”,也就是認為教學與兒童發展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係。所謂相互獨立,指教學與發展畢竟是兩個不同性質的過程,“發展直接依賴的是神經係統的成熟,而不是教學”;所謂相互聯係,指教學可以讓兒童形成一係列新的行為方式,推動兒童的發展,同時兒童的發展又使各種形式的教學成為選擇。考夫卡是這種觀點的代表。
這種“折中論”看起來十分辯證統一,但因為它隻是指出了兩者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係的關係,而“未能正確指出教學是怎樣給發展帶來原則上的新東西的”,也就是未能真正解釋教學對兒童發展發揮積極促進作用的條件、途徑與機製,因此實際上還是未能真正解釋教學與發展之間存在的辯證統一關係,兩者因為缺乏聯係的中介而未能真正地統一起來。這正是維果斯基提出“最近發展區”概念想要包含的第三層基本含義,也就是在肯定教學對發展起積極作用的基礎上,在肯定兒童是自身發展的主體的基礎上,用“最近發展區”這一概念來揭示教學促進兒童發展的條件、途徑與機製。
就條件而言,維果斯基認為教學要想對兒童的發展發揮主導和促進作用,就必須走在兒童發展的前麵。為此,老師必須首先確立兒童發展的3種水平:①兒童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②兒童也許達到的發展水平,也就是兒童在他人幫助下能夠達到的發展水平。因為在他人幫助下,兒童表現出了更高的智力水平,與其已經達到的認知水平之間存在一段差距,維果斯基將這一差距稱之為兒童的“最近發展區”。它意味著兒童在最近的將來能達到的發展水平,包含著兒童發展的潛能,可以用來標誌兒童發展的趨勢。而潛能正是發展的必然性,代表著發展的蓓蕾,正是教學可以利用的、來自兒童發展內部的積極力量。假如教學能夠按照兒童的“最近發展區”來設計和實施,也就必然能促使兒童獲得“原則上為新的東西”,從而使教學既不僅僅跟隨兒童已有的發展成果,也不是對兒童的簡單機械灌輸,而是真正建立起教學與兒童發展之間的橋梁,因此維果斯基曾尤其指出:“我們至少應該確定兒童發展的兩種水平,假如不了解這兩種水平,我們將不可能在每一個具體情況下,在兒童發展進程與他受教育必然性之間找到正確的關係”。
從上述分析可見,“最近發展區概念”與兒童的“最近發展區”是兩個不同的名詞。後者隻是用來標誌兒童發展的必然性與其現實水平之間的差距,而作為概念的“最近發展區”則有著更為豐富的內涵,實質是一種建立在批判與反思基礎上的、旨在揭示教學與兒童發展關係的理論觀點。了解並確定兒童的“最近發展區”隻是其包含的基本內容之一,因為它隻是教學發揮對兒童發展促進作用的前提條件。如何把這種促進作用變為現實,還需要“最近發展區概念”闡釋作用的途徑和機製。
根據“最近發展區”教學必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從孩子整體而言,例如一個班,教學應麵向大多數孩子,使教學的深度為大多數孩子經過努力所能接受。這就得從大多數孩子的實際出發,考慮他們整體的現有水平和潛在水平,正確解決教學中的難與易,快與慢,多與少的關係,使教學內容和進度符合孩子整體的“最近發展區”。如遇到較難的章節時,老師可以添加一些為大多數孩子所能接受的例題,不必全部按照課本的照搬,防止“本本主義”,以便各有所獲。對於個體孩子來說,有的孩子認識能力強,興趣廣泛,思維敏捷,記憶力強,他們不滿足按部就班的學習,迫切希望老師傳授給他們未知的知識,要求更有深度的廣延。老師應根據他們“最近發展區”的特點,實施針對性教學。比如,有的學校辦“提高班”,給他們開“小灶”就是較好的做法。而有的孩子成為學困生,是因為教學不符合他們的“最近發展區”。在講堂教學中要注意這一批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