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講“求證:對角線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這一例題時的教學過程中,對於理論基礎較差的孩子來說絕對聽不懂,為了使孩子各有所得,老師可以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如對部分孩子隻要求能按照題目的要求畫出等腰梯形的圖形就可以了,進而降低了要求。也充分顧及個體的“最近發展區”,使孩子學有所樂,讓不同層次的孩子在數學講堂上都有所收獲,調動了大多數孩子的積極性。同時老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也要作多層次的要求,避免個別孩子交不上作業的局麵,使得孩子在作業中各有所為。同時因為身體素質、發育情況、認識能力、意識傾向、興趣愛好等的差異,同一年齡段的孩子就有領會、理解能力的差異。他們不善於借助分析、結合和邏輯推理的方法來領會、掌握知識,但也許長於較具體、形象的思維。因此教學應根據他們的“最近發展區”進行相應的教學,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又比如,在初中一年級講冪的運算時,“正數的任何次冪都是正數,負數的偶次冪是正數,負數的奇次冪是負數”,這樣一個關於冪的符號取決時,老師應由形象到抽象順序,先舉例子,正數冪:(+2)2=4,32=9。負指數:(-3)2=9,(-1)3=-1。讓孩子直觀觀察,一起總結規律,然後再提出性質,an=b(當a>0時,b>0;當a<0,n為偶數時;b>0,當a<0,n為奇數時,b<0)。這樣的教學方法較好,啟動了潛在發展,促進他們抽象思維的發展。
情緒應用:刺激自尊
世界上著名的小提琴天才教育家A先生,對付懶惰兒童的名言是:“你大概連這點也不會,故不想練!”
大家經常和小學生接觸,對於不活潑主動的小孩,不要對他說:“你討厭做這個嗎?”而要對他說:“你大概做不到吧!”聽到此話,小孩就會高興地做起來。
刺激術的效果,對大人亦有效,成人和兒童在心理上並無太大差別,懶於行動的成人,即使一直鼓勵他做,也徒勞無用,因為他固執地想:“我才不做!”常引起惡性循環,即使強行命令,也不會奏效。
人在被強製命令時,都會產生反抗心理。多湖輝先生講了這樣一件事:一次,參加年終聚餐,在歡宴餘興節目中,有一個猜拳淘汰賽,勝者可得大獎,比賽規定先要出“石頭”,大部分人第二次就出“布”,因為對強製命令的“石頭”有反抗心理。所以可見,反抗強製命令是人之常情。
對付怠慢的對方,不要說:“此事不討厭,趕快做!”因願意與否隻是自己的私人問題,並不傷害自尊心。若改說:“你不會做!”暗示他無能,對方為了維護其自尊心,也非做不可了。
故意小聲說:“大概不行吧!”原來強烈反抗的人,往往會忘記前嫌,認真地做起來。
及早治療嚴重心理障礙者
學生自述:
“我是一名高考落榜生,今年夏天被父母送到外地複習。
打那之後就再也無法安心學習。期間自己無法忍受學習壓力,曾經出逃到南京一次(我家鄭州的)……
又轉學一次(從外地轉回鄭州)、逃學曠課N次。
去看心理醫生,說是中度抑鬱症,建議休學,家裏父母不同意。
從複讀到現在已經快半年了,卻一堂課都沒聽過,即使強迫自己聽也聽不進去。
怎麼辦啊……”
因此,對於有嚴重心理障礙的厭學學生,靠一般常規性的輔導和轉化還不能根治的,就必須盡早請心理醫生診斷。
對患有厭學症的學生進行教育和幫助,切實處理好他們的學習心理問題,才能讓每一個學生更好地適應學校教育的要求,從而順利走完健康成長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