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還說過:“國家的命運與其說是掌握在當權者的手中,倒不如說是掌握在母親的手中。”這句話很有哲理,它深刻地挑明了家長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家長首先要明確教育方向與國家利益、人民要求相一致的原則,不能把孩子視為私有財產,要樹立為國教子的思想,端正教育目的。
福祿貝爾
中國的21世紀是什麼情況,拿鄧小平同誌的話來講,要使我國在21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均收入達4000美元,年國民生產總值達6萬億美元。21世紀的人應該是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識、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質、積極與他人合作的精神、較強的應變能力、吃苦耐勞的全麵發展的一代新人。假如現在的21世紀沒有這樣一批高素質的建設者是很難完成此大任的,具備這樣的素質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辦得到的,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正是培養高素質的人的必備條件。
家教的啟蒙性
家庭教育,顧名思義,就是指家庭中的父親、母親以及其他成年人,如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等人,對未成年人進行教育的過程。
家庭教育的目標是:在孩子進入社會接受集體教育(幼兒園、學校教育)之前保證孩子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為後來接受幼兒園、學校的教育打好基礎。在孩子進入幼兒園、學校後,家庭配合幼兒園、學校使其德、智、體、美、勞諸方麵得到全麵發展。
家庭教育的重點是以品德教育為主,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為主,行為習慣包括生活習慣、勞動習慣、學習習慣等,教會孩子如何學“做人”。
家庭教育因為發生在家庭之中,與幼兒園、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相比較,具有許多特點,這些特點使家庭教育成為教育人的起點與基點,具有其他教育所沒有的優勢。
家庭是兒童的搖籃,是嬰兒出生後第一個接受教育的場所,也就是說,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家長是兒童的第一位老師,也就是啟蒙之師。
因此家長對兒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啟蒙性的特點。通常來說,孩子出生後經過3年的發育,進入幼兒時期,3~6歲是學齡前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早期教育階段,這是人的身心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
我國古諺:“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這個諺語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相似之處。幼兒期是人生熏陶漸進染化的開始,人的很多基本能力是這個年齡階段形成的,如語言表達、基本動作以及某些生活習慣等,性格也在此時逐步形成。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認為,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假如把他本人17歲達到的水平算作100%,那麼4歲時就達到了50%,4~8歲又增加了30%,8~17歲又獲得了20%。可見幼兒在5歲以前是智力發展最迅速的時期,也是進行早期智力開發的最佳時期,假如家長在這個時期所實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將是學生早期智力發展的關鍵。
歌德
古往今來,很多仁人誌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時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們日後成才的一個重要原因。
如德國大作家歌德的成才,就得益於家庭的早期教育。歌德2~3歲時,父親就抱了他到郊外野遊,觀察自然,培養歌德的觀察能力。3~4歲時,父親教他唱歌、背歌謠、講童話故事,並有意讓他在眾人麵前講演,培養他的口語能力。這些有意識的教育,使歌德從小樂觀向上,樂於思索,善於學習。歌德8歲時能用法、德、英、意大利、拉丁、希臘語閱讀各種書籍,14歲寫劇本,25歲用一個有月的時間寫成了聞名於歐洲的《少年維特的煩惱》。
古代以“父子書法家”著稱的王羲之、王獻之,有過1350多項發明的大發明家愛迪生,一代文學巨星郭沫若,茅盾等名人的成長過程說明了家庭教育對早期智力開發是十分重要的。
與之相反,人的幼年時期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影響智力正常發展的事例也是許多的。如印度“狼孩”卡瑪拉,從小被狼叼去,8歲時被人發現,但其生活習慣已與人兩樣,其生活習慣幾乎與狼一樣,四肢爬行,吃生肉,晝伏夜行,後來經過人為的訓練,2年後才能站立,6年後可以像人一樣行走,4年內學會了6個單詞,在他17歲時,智力水平僅達到3歲學生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