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決發生在身邊的人與事的關係和問題時,孩子對家長所持的態度很容易引起共鳴。在家長高興時,孩子也會跟著歡樂;在家長表現出煩躁不安和悶悶不樂時,孩子的情緒也容易受影響,即使是幼兒也是如此。假如父母親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氣暴躁,會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點。家長在解決一些突發事件時,表現出驚恐不安、措手不及,對子女的影響也不好;假如家長處變不驚、沉穩堅定,也會使子女遇事沉著冷靜,這樣對孩子心理品質的培養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所以家長們教育孩子的同時,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修養,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為孩子做好榜樣。
家教方便又及時
從時間上來看,孩子更多的時間是跟家人在一起。年齡越小,待在一起的時間越多。家庭教育的過程,是父母長輩在家庭中對孩子進行的個別教育行為,比幼兒園、學校教育要更加隨時隨地,更加方便及時。
俗話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長與孩子朝夕相處,對他們的情況可以說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麼變化,即使是一個眼神、一個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領神會,故此,作為父母,應善於通過孩子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來及時掌握此時此刻他們的心理狀態,發現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及時教育,及時糾偏,不讓問題過夜,使不良行為習慣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
而幼兒園、學校之中,老師麵對著一大群孩子,隻能針對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進行共性的教育,也就是群體教育。有時間和精力的限製,不可能照顧到每個孩子的特點,容易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甚至使孩子對老師的照顧不周而產生不信任感,而家長可以及時引導孩子端正認識。
家長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在進入幼兒園之前形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為接受集體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另一方麵又可以彌補學校集體教育的不足。
家長要向孟母學習
要想遠離不良同學的影響,應該像《三字經》描述的一樣:“昔孟母,擇鄰處。”家長和教師要讓學生經常與積極上進的同學交往,遠離和孤立不求上進的學生,盡量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孟子,名柯,戰國時期魯國人(現在的山東省境內)。3歲時父親去世,由母親一手撫養長大。
孟子小時候很貪玩,模仿性很強。他家原來住在墳地附近,他常常玩築墳墓或學別人哭拜的遊戲。母親認為這樣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別人做生意和殺豬的遊戲。孟母認為這個環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學堂旁邊。孟子就跟著學生們學習禮節和知識。孟母認為這才是學生應該學習的,心裏很高興,就不再搬家了。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
對於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視。除了送他上學外,還督促他學習。有一天,孟子從教師子思那裏逃學回家,孟母正在織布,看見孟子逃學,非常生氣,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織布機上的布匹割斷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請問原因。孟母責備他說:“你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織布要一線一線地連成一寸,再連成一尺,再連成一丈、一匹,織完後才是有用的東西。學問也必須靠日積月累,不分晝夜勤求而來的。你假如偷懶,不好好讀書,半途而廢,就像這段被割斷的布匹一樣變成了沒有用的東西。”
孟子聽了母親的教誨,深感慚愧,從此以後專心讀書,發憤用功,身體力行地實踐聖人的教誨,終於成為一代大儒,被後人稱為“亞聖”。孟母(?~前317年),孟子的母親仉氏,戰國時鄒國人。她克勤克儉,含辛茹苦,堅守誌節,撫育兒子,從慎始、勵誌、敦品、勉學,以至於約禮、成金,數十年如一日,絲絲入扣,毫不放鬆,既成就了孟子,更為後世的母親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為名垂千古的模範母親,在中國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
黎民百姓傳頌著她的故事,文人學士為其立傳作讚,達官顯貴、孟氏後裔為其樹碑修祠,後人把她與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母親歐母,“精忠報國”的嶽飛的母親嶽母、晉代名將陶侃的母親陶母列為母親的典範,號稱中國“四大賢母”,而且位居“賢母”之首。
喚起子女對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注意力的最大動力,因此在矯治子女因注意力渙散而導致的厭學情緒時,其宗旨是要喚起子女對學習的興趣,方法有以下幾點:
(1)應運用多種學習方法,如利用視覺,看書;利用動覺,寫字;利用聽覺,聽寫。也可把幾門功課的內容,交替進行複習。還可利用討論的方式和提問的方式進行學習。
(2)在學習時,假如注意力分散,可做幾次深呼吸或放鬆訓練,使自己精神鬆弛,克服緊張情緒,重新安下心來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