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4:
小五是近幾年認識的一位朋友的兒子,我認識他媽媽的時候,他正在錦州讀大學,之前孩子的情況不太了解,隻是那時他媽媽正發愁兒子迷戀網吧,甚至有那麼一次,給兒子打了一整天電話也沒有接通,最後求了朋友開車,半夜從大連趕到學校,從一家網吧把孩子找了出來。
那時她就跟我說本來孩子高中時的成績就很普通,兒子也根本不喜歡文化課,但因為自己一輩子都沒有上過大學,不管如何也得讓兒子念大學。
他媽媽以為等兒子上了大學懂事了就好了,哪知道上了大學仍然一樣不喜歡學習,最後竟然上網成癮。他本來兩年前就該畢業,因為掛課,直到最近才拿到畢業證,這兩年當中不斷地往返學校補考。
小五這孩子身材高大挺拔,長得一表人才,從來也不惹是生非,在家裏還經常幫朋友做飯收拾家務。除了學習成績不好之外,從其他方麵看小五都是一個非常好的孩子,隻是已經25歲了,才剛拿到大學畢業證,也沒有任何工作的經曆,隻得待在家裏。
現在朋友想到這些都會感歎:當初真不應該逼迫孩子讀大學,實際上如果讓孩子利用這些年的時候學個一技之長,說不定孩子也能自食其力了,不必靠父母養活,世上真是沒有後悔的藥。我也隻能是跟朋友說天無絕人之路,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生存的方法。
改變“苦學”觀念
許多學生接受的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教育,所以,學習常常和痛苦畫上了等號。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很難建立起對學習的熱情。
假如家長以“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這樣的理念來引導學生,給學生留下“學習”等同於“快樂”的印象,幫助學生從學習中尋找和發現快樂,挖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則更有利於成績的提升。
培養子女學習意誌
要想使子女將來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堅忍不拔的意誌是成功的重要保證。當子女學習時,家長要幫助子女確定一個既有必須難度,又是其力所能及的具體的目標。家長應提供必需的適當的獎勵條件,鼓勵、督促子女為實際這個目標去努力。失敗不灰心,成功不驕傲。要從小培養子女具有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頑強精神。
今年來一些新興的療法對厭學症和考試焦慮症也有不錯的效果。
如何應對媒體和網絡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從嬰兒期步入幼兒期,終將由家庭這個小環境步入社會大環境,逐漸接觸家庭外的人群、事物。
社會中那些真善美、假醜惡不分青紅皂白地進入孩子的視野,大人采取隔離手法是行不通的,因為家庭中的電視等媒體也會從不同角度不斷地反映著當今社會的現實,既有正麵的,也有反麵的。
兒童(尤其是幼兒)一開始難以具有理性的辨別是非能力,但有著比成人敏銳的感受能力。他們對身邊發生的親切的或可怕的事物敏感性強,而這種敏感性正是培養理性辨別能力的良好基礎,作為家長應利用這一特點幫助孩子在這種感受能力的基礎上,發展對社會生活的辨別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過濾社會信息,優化孩子幼小的心靈。
假如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能針對孩子年幼接受能力不太強的特點,抓住具體的日常瑣事,幫助孩子認識辨別社會中發生的是是非非,讓他們具體地感受到真善美光明的一麵,也體會到醜惡的卑鄙,可以幫助孩子增強揚善除邪的正義感,從而抵製醜陋陰暗麵對孩子心靈的侵蝕。
比如,當今電視錄像幾乎步入城市居民中的每個家庭,孩子們幾乎天天與它們打交道,可以說是不出自家門,便知天下事。從中可以接受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各種信息。這裏有政壇風雲、科技進步、凡人俗事的各種內容,從中可以學習許多知識,了解國內外大事,家內外小事。但也不可避免地使一些凶殺暴力、荒誕下流的鏡頭映入孩子的眼瞼。家長要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及時指導,提高孩子的鑒別能力,同時還要隨時檢點自己的行為舉止,為孩子樹立正麵形象,優化兒童心靈,預防兒童犯錯誤,以至於違法違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