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現學現用幽默技巧36法(1)(1 / 3)

形象比喻法

比喻是產生幽默的重要方法。其主要功能是造成語言的形象性。那些讓人感到別致,出乎意外、乖巧訛詐的比喻是導致幽默滑稽的好材料。

《笑林廣記》中有這麼一則笑話:一縣官拜見上司。談完公事後,上司問:“聽說貴縣有猴子,不知都有多大?”縣官回答說:“大的有大人那麼大。”縣官自覺失言,趕忙補充說:“小的有奴才那麼小。”這裏縣官情急之中言語失禮,明白之後,趕快補救,貶低自己,從而抬高對方,令人啞然失笑。

用比喻進行幽默要自然得體,不露痕跡,給人以天衣無縫之感,方可令人解頤。下麵再來看愛因斯坦的一則幽默故事。一次,一個青年請他解釋什麼叫相對論,他生動而風趣地打了一個比喻:“當你和一位美麗的姑娘坐上兩小時,自己感覺好像坐了兩分鍾;但要是在熾熱的火爐旁哪怕隻坐上一分鍾,你會感到好像是坐了兩個小時。這就是相對論。”

在慶祝會上,雙方的總經理頻頻祝酒。一方的公關部主任站起來,對雙方的合作進行了一番令人叫絕的介紹:“我們兩家公司,一家在海南,一家在河南,可以說是‘南南合作’。各位知道,國際上的南南合作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共同體。我們兩家公司的‘南南合作’,是聯誼發展的姊妹連體。我們南南相助,南南相連,南南相合。現在,我可以告訴各位,我們這種秦晉之好的合作已結出了豐碩成果。今天正好是七月七,喜鵲已把天橋架通,願我們天天都在七月七中度過。”這段演講,巧妙地運用了“南南合作”、“姊妹連體”等比喻,生動地道出了兩家公司配合默契的聯合,並對發展前景作了美好的預測,寓意十分深刻。

還有這麼一個故事,也是別有趣味。C市的一次作家與評論家對話會議上,A 作家遇見了未見過麵的評論家B,互通姓名後,A作家忙說道:“啊,久仰,久仰!早就知道您對星宿頗有研究,是位有名的天文學家。”

評論家 B 不禁一愣,繼而哈哈大笑:“老 A,您可是隻知埋頭創作,撈稿酬,我是搞文藝評論工作的,怎麼研究起天文現象了,您一定搞錯了。”

A 作家正言回答:“我怎麼會弄錯呢,在您發表的文章中,經常有什麼‘著名歌星’、‘舞台新星’、‘文壇巨星’、‘詩壇明星’等多種星宿,您怎麼不是一位出色的天文學家?”

擬人擬物法

比擬幽默法,就是借助想象力,把物當做人或把人當作物來描繪。正確地運用比擬,可以使聽者不僅對講話者所表達的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而且能感受到講話者對該事物的強烈的感情,從而引起共鳴。它分為“擬人幽默法”與“擬物幽默法”兩種。

擬人化幽默,是指賦予物以人的感情色彩和行為動機,從而營造出幽默效果。兩個男子在小飯館裏就著一盤花生米、二兩白酒扯淡。

一個人哭窮說:“我老家那邊是真窮啊,很多農戶每年都是青黃不接。為了平穩渡過難關,鄉親們下鍋的米不是論斤論兩,而是按粒算。為了生計,我隻好出來打工了。”

另一個人不甘示弱:“我之所以出來打工,是因為我老家那邊更窮。每年收割之前,隻要留心,你總會看到幾隻老鼠跑到家裏偷糧食……”

“那還成嘛,不是還有糧食可以偷嗎?”

“哪裏,哪裏!那些老鼠無一例外都是高高興興地進去,忙了一圈後含著淚水出來——因為一粒糧食都找不到。”這則幽默的趣味就在最後一句話上,男子故意將老鼠人格化,把它變成了一個會思考有感情的動物,從而在哭窮對決上占得了上風,幽默至極,讓人噴飯。這就是擬人化幽默。還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女生收養了很多流浪貓。

朋友問她:“你怎麼收養那麼多貓啊,不是增加了生活負擔嗎?”

女生笑道:“這群孤兒孤老活得更不容易啊!”其實,人們對這類幽默運用得較多,並且效果特別好,例如你可以形容寵物每天都在“癡情”地等你回家、一對鳥“偎依在一起親熱”等等。隻要你放下架子,把你常常用在與人交往時所有的語言借給其他的生物用一用,你會發現生活中有許多的樂趣。

擬物化幽默則是把人當作物來描繪,臨時賦予人以物的情態、動作。是物的特性移植到人的身上,從而產生幽默效果。很多文學作品中都應用過這一手法,如形容人聽得認真——豎起耳朵聽,形容人氣喘籲籲——吐著舌頭喘氣,形容人驕傲——尾巴翹起來,等等。在口才表達中,企圖運用比擬達到幽默效果,需要做到兩點:其一,要有鮮明的感情色彩,說“侵略者夾著尾巴逃跑了”,是基於對侵略者的憎恨;說“人民用乳汁哺育了我”,是基於對人民的熱愛和深情。其二,進行比擬的人或物在性格、形態、動作等方麵要有相似或相近之點,能引起人們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