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現學現用幽默技巧36法(6)(2 / 2)

孩子:“結果嘛,結果他肯定會揍我一頓。”對於數學來說這完全是愚蠢的,因為偷換了概念。老師講的“結果怎樣”的含義很明顯是指還剩下多少的意思,屬於數量關係的範疇,可是孩子卻把它轉移到未經哥哥允許拿走了他的蘋果的人事關係上去。

然而對於幽默感的形成來說,好就好在這樣的概念默默地轉移或偷換。仔細分析一下就可發現這段對話的設計者的匠心。他本可以讓教師問還剩餘多少,然而“剩餘”的概念在這樣的上下文中很難轉移,於是他改用了含義彈性比較大的“結果”。這就便於孩子把減去的結果偷偷轉化為拿蘋果的結果。可以說,這一類幽默感的構成,其功力就在於偷偷地無聲無息地把概念的內涵作大幅度的轉移。有一條規律:偷換得越是隱蔽,概念的內涵差距越大,幽默的效果就越強烈。

這裏有個更深刻的奧妙。我們先來看這樣幾個例子:湯姆:“你說踢足球和打冰球比較,哪個門更難守?”

傑克:“我說什麼也沒有後門難守。”

這是把球門這個具體的、有形的門,一下子轉移到無形的、完全不同的抽象的門上去了。

“先生,請問怎樣走才能去醫院?”

“這很容易,隻要你閉上眼睛,橫穿馬路,五分鍾以後,你準會到達的。”本來,人家問的是如何正常地到達醫院,並沒有涉及受了傷被送到醫院去,可是回答者卻扯到你隻要故意違反交通規則而受傷,受傷的結果自然是被送到醫院,回答雖然仍然是到院,卻完全違背了上下文的含義。

這好像完全是胡鬧,甚至愚蠢,可是人們為什麼還把幽默當做一種高尚趣味來加以享受呢?

概念被偷換了以後道理上也居然講得通,雖然不是很通、真通,而是一種“歪通”,但正是這種“歪通”,顯示了對方的機智。

概念被偷換得越是離譜,所引起的預期的失落、意外的震驚越強,概念之間的差距掩蓋得越是隱秘,發現越是自然,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在許多幽默故事中,趣味的奇特和思維的深刻,並不總是平衡的,有時主要給人以趣味的滿足,有時則主要給人以智慧的啟迪,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幽默的奇趣,因為它是使幽默之所以成為幽默的因素。如果沒有奇趣,則什麼啟迪也談不上。

有這麼一則對話,曾經得到研究者的讚賞:顧客:“我已經在這窗口前麵呆了30多分鍾了。”

服務員:“我已經在這窗口後麵呆了30多年了。”這個意味本來是比較深刻的,但是由於缺乏概念之間的巧妙的聯係,因而很難引起讀者的共鳴。這看起來很像是一種賭氣,並沒有幽默,服務員並沒有把自己的感情從惱怒中解脫出來。相反的另一段對話:編輯:“你的稿子看過了,總的說藝術上不夠成熟,嫌幼稚些。”

作者:“那就把它當做兒童文學吧。”作者這樣回答不但有趣味,而且又有豐富的意味讓對方去慢慢品味了。因為被偷換成了的“兒童文學”的概念,不但有含蓄自謙之意,而且有豁達大度之氣概。

還施彼身法

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幽默術,是指運用對方所使用的手段,反過來加之於對方身上,讓對方無計可施,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令對方自食其果的情形通常能誘發幽默。又叫做“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幽默術的運用,重要的是抓住對方的“道”,這樣,才能在“還施彼身”的時候顯得有力。這“道”越集中,越典型,起到的作用才越明顯,幽默味才越濃。德國大詩人海涅是猶太人,常常遭到無理攻擊。有一次晚會上,一個旅行家對他說:“我發現了一個小島,這個島上竟然沒有猶太人和驢子!”

海涅不動聲色地說:“看來,隻有你我一起去那個島上,才會彌補這個缺陷!”旅行家將海涅與驢子相提並論,具有明顯的歧視和攻訐意味。在受至侮辱的時候,如果海涅以粗口或者訴諸武力,雖然能夠解決問題,但並不見得高明。眾所周知,猶太民族是聰明的民族、智慧的民族、樂觀的民族、幽默的民族。他們把幽默當做主食,把痛苦和忍耐當作人生不可或缺的調劑品,因此麵對侮辱、攻訐甚至災難都能幽默處之。作為猶太人的精英,海涅自然深諳幽默的妙處,於是巧妙利用了“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辦法讓旅行家自食其果,並且顯示出他過人的幽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