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下公司的電燈泡搭配上岡田公司的幹電池,發揮了最佳的宣傳效用。很快地,電燈泡的銷路直線上升,幹電池也搭上了電燈泡的熱銷便車,訂單也雪片般飛來。初創伊始的鬆下電器公司非但沒有倒閉,反而從此聲名大噪,業務興隆。

日本從援外中得到更多利益

就在為經濟衰退所困擾的美國人爭論美國應拿出多少稅款來援助外國的時候,幾乎沒有人知道,日本成為世界上提供外援最多的國家之一。

美國的援助計劃中絕大部分是軍援或人道主義援助,日本卻不同,日本人在提供援助的時候考慮的是要建立一種體製,這種體製能使提供援助的人在亞洲獲得經濟上的優勢地位;使日本的政黨活動家從中得到好處;並能給日本的貿易公司提供巨大的有利可圖的項目。日本把它的直接援助用於修路、架橋、修築水壩、修建發電站和高技術園區。1993年,日本的直接援外款達130億美元。

在亞洲,日本的援助源源不斷地流向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菲律賓。亞洲從日本得到的援助占日本援外總額的64%。

日本的援助計劃仍然是一個封閉的循環係統,其目的是把大部分援外費用收回。一位泰國經濟學家說:“假如日本援助泰國100美元,最終有95美元要流回日本。”

援助項目通常是在受援國政府提出請求後才立項的,但在此以前,這些項目都得到日本谘詢公司和貿易公司悄悄地推動和指導。

要想取之,先要給之;要想獲得,先要付出。

需求心理術

【心理戰術】

抓住了消費者的需求心理,就抓住了市場。“市場需要什麼,我就生產什麼”如今已成為不少企業家的口頭禪。有的廠家跟著市場轉,確實也“轉”得了一些利潤。但是,一味跟著市場轉,好景不會長久。因為一旦遇到市場疲軟,產品就有可能滯銷積壓。所以,高明的企業家還必須善於預測市場的未來需求,敢於“牽著市場走”。

“跟”與“牽”雖然隻有一字之差,但效果截然不同。“跟”畢竟還停留在傳統的適應性階段,而“牽”則實現了質的飛躍,它富有戰略預見性和長遠性。被動地“跟”,隻能獲取暫時的利益,最終仍逃脫不了“挨打”的命運。唯有主動地“牽”,企業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贏得市場,保持長盛不衰,因此,打破固有的思維定勢,發現潛在需求,培養超前的市場意識,開發生產出能夠牽著市場走的高科技產品,對於所有的企業家來說,顯得非常重要。

要牽著市場走,首先要在市場需求結構上及時準確地進行預測,在潛在需求和零需求上大做文章,即根據人們的消費心理趨向,通過引導和誘發等手段,創立消費新潮流,建立新的消費市場。

運用這一謀略的關鍵在於研究、掌握人們生活方式變革的內在規律,從需要與可能上及時準確地預測其發展方向。

【經典案例】

抓住消費者的“身價心理”

上海市南京西路飛躍鞋店經理一直在研究人們對皮鞋的消費心理。他發現人們對鞋子有兩種心理,一種是“身價”心理,要求鞋子體現本人身價,要求優質、名牌、貨真價實。但這類鞋子價格貴,銷量不大。二是“翻新”心理,要求式樣新、輕便、價不太貴,可以經常買,不斷翻新。他認為,這第二種心理,可以引導。他先後到廣東、福建等接受港澳台信息較多的10多家鞋廠掛鉤,這些廠家基本是采用PU革原料,如羊皮,質地軟,價格低。

1986年9月,“飛躍”舉辦了首次“港澳閩流行皮鞋大彙集”,這個提法是經理創新的,目的是區別於其他展銷,為消費新潮流導向。由於商品是上海市場不多見的最新款式,每雙又在10元左右,所以一炮打響,每天銷3000雙,相當於過去1個月的銷量。這一舉動,又帶動了南方地區鞋廠轉向。

1個月後,“飛躍”舉辦了第二次大彙集,1987年又舉辦了第三次、第四次,同樣收到了好的效果,經濟效益居公司首位。之後,不少鞋帽商店也舉辦各種南方流行鞋展銷,一種以南方款式為主體,新、輕、廉的鞋子消費潮流在上海市場形成。

挖掘潛在需求,開發新產品

人類往往重視溫度而忽略濕度。

人們將第一生存目標定為“溫飽”。與溫度打交道的辦法也多,冷了抗寒,熱了防暑。氣象萬千的各類服飾,大抵隨季節變化,就連經濟用語也有“升溫”、“降溫”之說,而不見說“加濕”、“去濕”。

其實濕度對人類生存影響很大。20世紀70年代初,日本人發現,45~55%的相對濕度環境益於健康。在這種環境中,空氣中浮遊病菌的平均壽命最短,而人體的抗病能力卻最強。濕度又豈止僅僅對人的健康有影響,80年代中期,亞洲最大的哈爾濱亞麻廠發生大爆炸,原因竟是濕度不夠而產生了大量的靜電;北京集成電路設計中心計算機房引進德國西門子設備,德方告誡說,機房若不能保持60%的恒濕,軟件就會出毛病;中國人民銀行印製鈔票需多色套印,而濕度變化對紙張的伸縮會發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