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的越南戰場旅遊業

人們一談起越南就會把它與戰爭聯係在一起。現在,這個長期飽受戰爭蹂躪的民族平靜下來了。世界各地喜愛觀光的人,懷著對戰爭的好奇心,紛紛來這兒旅遊。那些親身經曆過戰爭的人,特別是參加過越南戰爭的美國軍人,更有一種特殊的情感促使他們加入旅遊大軍。

戰場旅遊景點之一是胡誌明市市郊的地道網。地上,星星點點地躺著當年戰爭遺留下來的坦克、大炮、戰車和各種各樣的武器。那滾滾的濃煙、坦克炮台上殷紅的鮮血都是當地旅遊部門的員工精心製作出來的,給人一種親臨其境的真實感。

美國人在越南交戰近10年,但一直未能偵察到越軍隱蔽指揮部所在地。今天這個絕密的地下指揮部已向公眾開放了。

商店裏出售著形形色色的戰爭紀念品,如多功能軍用小刀、防毒口罩、美軍身份識別牌等。路邊的小屋裏,裁縫們熱情地給客人們量體裁衣,製作軍服。遊客們穿上剛做好的軍服,佩戴著租借的武器,在當年的戰場上,攝下令人難忘而又發人深省的鏡頭。

蓬勃發展的戰場旅遊業掙取的大量外彙給越南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戰爭給越南帶來了災難,也給越南帶來了財富,這也許是那些入侵者給越南人的一種戰爭補償吧。

奇貨可居術

【心理戰術】

抓住人們“以稀為貴”的心理,囤積奇貨來謀取利益的戰術。

奇貨,稀有的貨物。居,存儲,囤積。奇貨可居,指把稀有的、短缺的商品儲存起來,等待高價時出售。

“奇貨可居”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物極必反。司馬遷在《貨殖列傳·序》中指出:“物賤之征貴,物貴之征賤。”低賤的東西,如果供應量不足,達到一定的極限,也就會由賤而變貴。貴重的東西,如果供應量超過了一定的極限,反而會變低賤。要想居奇貨的經營者必須具備識別這兩個極限的“慧眼”和同時大進大出的膽略。

【經典案例】

慧眼識奇貨

法籍華人成之凡女士是巴黎知名的珠寶首飾收藏家。她認為收藏珠寶、金銀首飾,要買有簽名的、名家設計的,既可保值,又可升值。

20世紀50年代,成之凡女士剛到法國,偶然在一家金銀首飾店見到一枚金戒指,並對此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就這枚金戒指的含金量來說,並非4個“9”(即9999%)的24K黃金戒指,隻是18K的金戒指,這一點並不起眼,尤其是對有錢人來說,更是不屑一顧。

可是這枚外形像蝸牛的18K金戒指,在內壁刻有製作年代、號碼和設計師的名字,這一點對於識貨的人來說,不能不說沒有吸引力。

成之凡女士深知這枚金戒指的收藏價值,便毫不猶豫地掏出6000法郎,買下了這枚金戒指。戒指至今戴在她手上,視為奇貨可居,即使現在用6萬法郎也是買不到的。因為,隨著現代大工業生產和科技的發展,金銀首飾大多是機器生產的,每一種樣式千篇一律,數不勝數。而手工製作的金銀首飾愈來愈少,況且具有強烈的個性,多不雷同,價格昂貴,即使在國外,也多半是有錢人才專門定做,成之凡女士那枚戒指,現在便成了古董,其價值可想而知了。

1970年成之凡女士逛巴黎市場,偶然發現了一種銀製發卡,製作年代是1900年,當時法國有一股崇尚東方文化的思潮,發卡設計樣式像白菊花,是日本人所喜愛的,當時很便宜。成女士一口氣把巴黎小店出售的這種發卡統統買回來。這個舉動當時使許多人感到奇怪。1973年,巴黎有人發現了這種發卡的價值,到處去買。可是巴黎市場已沒有貨了,成女士囤積的這種發卡成了高價出售的寶物。

買斷策略

日本有一家專門製造婦女針織品的公司,其獲得了傳奇性的發展。在高級服飾的行業中,這家公司的銷售量最大。他們隻負責籌劃、設計,然後把服裝樣品交給廠商製造,再釘上本公司特有的商標,專由一家婦女商店銷售。這似乎是一家靠創意賺錢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