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雎上書秦昭王,他的奏章中大部分沒有什麼重要內容,隻是賣了個關子:“至於其他深入的問題,我也不敢直接寫在書麵上……我希望您無論如何都要聽聽我的意見,我的話完全是為您著想的。”
那時的秦昭王,雖然在位36年,但是他隻是個傀儡,凡事由宣太後和叔父穰侯裁決,對此,秦昭王也是心有不甘的,秦昭王看了範雎的上書,就急於召見範雎。
秦昭王越是急於召見範雎,範雎越是賣關子,當然還有安全方麵的考慮。
範雎拜見秦昭王,他來到離宮外,裝迷路似地走進離宮,但卻遭到宦官的阻攔:“回去,秦王就在宮裏,不準隨便進入。”範雎說:“秦國有大王嗎?不是隻有太後和穰侯嗎?”昭王在屋裏也聽到範雎的話,於是他急忙召範雎進去,非常誠懇地說:“其實我早就想和先生見麵,隻因忙於解決義渠國的問題,且必須早晚向太後請示才拖延至今……請先生賜教。”
秦昭王越是急於求教,範雎越是顯得不慌不忙。他先示意屏退左右,然後卻隻說了兩個字:“是,是。”接下去便是沉默。
不久,昭王再次請教範雎,範雎仍然隻是回答:“是,是。”接著又是沉默,如此反複3次。
秦昭王被範雎吊胃口吊的都有些按捺不住了,他再次急迫地請求:“有何賜教,請先生明示。”
範雎這才真正回答秦昭王的垂詢。他從外交到內政,最後談到肅清宣太後和穰侯勢力的問題。從此範雎得到了秦昭王的重用,他提出的建議也常常為秦昭王所采用。
需求的驅動力與需求的重要與否有關,又與需求的激發程度的大小有關。淌若有需求但並不把它激發出來,內驅力仍然等於零,範雎接受秦昭王的垂詢,先是揭示需求,接下來卻含而不宣,足足吊了3次胃口。這樣賣關子,真把秦昭王的胃口吊起來了,直到如饑似渴的程度,範雎這才侃侃而談,難怪秦昭王對範雎的話言聽計從。
陳毅拜見齊仰之
賣關子要處理好“揭”和“吊”的關係。
所謂“揭”就是先揭示需求,使對方了解需求,明白需求的重要性。接下來就要“吊”,一直要吊到對方如饑似渴的程度,如此內驅力就充分激發出來了。請看下例:話劇《陳毅市長》中,陳毅夜訪化學家齊仰之,看到門上貼著“閑談小過三分鍾”的告示,靈機一動,巧用“賣關子”策略,破了老先生的慣例。
陳毅:“我以為,齊先生雖是海內外聞名的化學家,可是有一門化學,齊先生也許還一竅不通。”
齊仰之:“什麼!我齊仰之研究了化學40餘年。雖然生性駑鈍,建樹不多,但舉凡是化學,不才總還是略有所知。”
陳毅:“不,齊先生對這門化學確實一無所知。”
齊仰之(不悅):“那倒要請教,敢問是哪門化學,是否無機化學?”
陳毅:“不是。”
齊仰之:“有機化學?”
陳毅:“非也!”
齊仰之:“醫藥化學?”
陳毅:“亦不是。”
齊仰之:“生物化學?”
陳毅:“更不是。”
齊仰之:“這就怪了,那我的無知究竟何在?”
陳毅:“齊先生想知道?”
齊仰之:“極盼賜教。”
陳毅:“(看表)哎呀呀,三分鍾已到,改日再來奉告。”
齊仰之:“話沒說完,怎麼好走?”
陳毅:“閑談不能超過三分鍾麼?”
齊仰之:“這……可以延長片刻。”
陳毅:“說來話長,片刻之間,難以盡意,還是改日再來,改日再來!”
(陳毅站起,假意要走,齊仰之急忙攔住)
齊仰之:“不、不、不,請陳市長盡情盡意言之,不受三分鍾之限。”
陳毅:“要不得,要不得,齊先生是從不破例的。”
齊仰之:“今日可以破此一例。”
陳毅:“可以破此一例?”
齊仰之:“學者以無知為最大恥辱,我一定要問問明白。”
陳毅市長的“賣關子”用得極妙,先揭示需求,說齊仰之“有一門化學也許還一竅不通”。維護自尊,是人的需求之一,齊仰之以無知為恥,這就揭示了需求,接下來就“吊”,一直吊到他自己迫不及待地宣布破例為止。
“賣關子”也另有別解,按這種理解,“賣關子”其實就是誘敵上當的一種手段。它的特點是以假動作故弄玄虛,使人產生錯覺,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