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心理術

【心理戰術】

逆反術是一種巧用逆反心理而達到說服目的的心理戰術。對某一事物褒貶過頭,其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具體地說,對某一事物你越是想否定它,別人則越是想了解它,越是想找著理由加以肯定;反過來,對某一事物你越是過分讚美,別人則越是要否定它,找出理由來加以挑剔。這便是心理學上所謂的逆反心理。心理學認為,“當人們對某一事物的意識遭到抑製和否定時,才能明顯地顯示出來。”

心理學家詹姆斯·魯賓遜說過:“我們往往有這樣的習慣,隻要感覺到不怎麼大的抵抗,就會改變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被人指責自己的錯誤,就很容易引起不滿,而且變得更加固執。”詹姆斯說:“人都有逆反心理,如果對他的欲望禁止得越嚴厲,他實現其欲望的信念就越強。”因此,靈活地運用這種心理傾向,往往可以使頑固的反對派來個180度的大轉彎。這便是逆反法謀略的原理和價值。

本來不想參加的,結果偏要搶著參加

某語文教師很著急,他班的作文成績不太好,於是他決定下午上完課後全班同學留下補課,他請來班主任老師助陣,竭力地說明補課的重要性、學習語文的重要性,他聲嘶力竭地說:“學習語文十分重要,第一……第二……必須全班留下補課,誰要是不來補課,第……第二……”

總之,該說的都說了,該做的都做了,但是見效不大,逃課的人越來越多。怎麼辦呢?他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

他決定成立語文提高班,規定這個語文提高班第一期隻招10名,而且必須交5元的學費,規定嚴格按條件錄取,不準開後門。這個消息一宣布,語文辦公室門庭若市,學生搶著報名,有些學生怕進不了這個學習班,還請來家長幫著說情。

同樣一件事,同一個老師,做法不同,客觀效果就大不相同。你竭力地要他參加語文補課班,學生們卻竭力不來參加;相反,你竭力地壓製他的欲望,他們卻要想方設法參加。

逆向推銷

利用逆反心理來推銷商品,常常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一般廣告都是全力鼓吹產品質量如何好,如何“譽滿全球”,這些話吹多了,人們也就聽膩了。有個個體戶卻利用逆反心理來推銷商品。這位個體戶到常州人民廣播電台花錢做了一次廣告。他不是為了推銷商品,而是為了尋找一位在該店買了劣質皮鞋的顧客。

一般人到個體戶買東西,多持懷疑態度,害怕上當受騙,而這位個體戶不吹噓自己的商品質量如何優良,而是主動在電台為不慎出售劣質皮鞋的經營行為承擔責任,使自己誠實無欺的商人形象樹立在消費者心中,因而這則廣告掃除了消費者心理上的障礙,大大提高了這家皮鞋店的聲譽,銷售量也大為增加。

瑞士的一家鍾表店門庭冷落,生意不太景氣。一天,店主貼出了一張廣告,稱:本店有一批手表,走時不太準確,24小時慢24秒,望君看準擇表。廣告貼出之後,該店門庭若市,生意興隆,不多時就銷完了積壓的手表。

逆反心理就是這樣巧妙,你對某一事物宣傳過頭,旁人都會認為你在吹牛,殊不知有了這種印象,他就會持懷疑態度,對你百般挑剔;而你如果自己否認自己的事物,別人則說你是謙虛,是誠實,他也反過來幫你說話,想出理由加以肯定。

強加於人,不如借用逆反心理

日本心理學家湖輝介紹過這樣的例子:有人為了拍攝各種人的臉譜,想出了一個辦法。有人在一堵並沒有什麼奇特之處的牆上開了個洞,洞也沒有什麼引人之處,但在洞的旁邊貼上一張紙,上麵寫著:“不準往裏看。”結果,十有八九的行人都忍不住往裏邊看上兩眼,拍攝者隱藏在暗處用膠卷把過往行人的各種各樣的表情拍攝下來,得到了眾多的“臉譜”。

止之,不妨裝作縱之

逆反心理往往反常用兵,這種獨特的形式會引起欲擒故縱的效果。某教師曾介紹過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有一天兩個學生打架,旁邊自然也有不少勸架的人,但越勸這兩個學生打得就越厲害。可是有個老師卻站了出來,說:“你們嚷什麼!站在旁邊看著當糾察,讓他們打,我要看看誰厲害,誰英雄!”

說完,他就裝著無事的樣子站在旁邊悠閑地抽煙,觀看“打架表演”,奇怪的是,這兩個學生卻停下來不打架了。

逆反心理是一種心理現象,一種客觀存在的心理規律,正確巧妙地運用逆反心理,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