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案例】

溫人之周

一個溫地人去東周都城,周人不準他進去,問他:“你是外人吧?”溫人回答道:“我是這兒的主人。”可是問他所住的街巷,他卻說不上來。東周官吏就把他囚禁起來了。

東周國君派人問他:“你是外地人,卻自稱是周人,這是什麼道理?”他回答說:“我小時候就讀《詩經》,《詩經》裏說:‘普天之下,沒有哪裏不是天子的土地;四海之內,沒有哪個不是天子的臣民。’現在周天子統治天下,我就是天子的臣民,怎麼是周都的外來人呢?所以說我是這兒的主人。”東周君聽了,就命令官吏釋放了他。

子產告範宣子輕財

當晉國稱霸中原時,晉國由正卿範宣子執政,他要求諸侯朝見晉君時應交納大量的貢品,鄭國人對此感到為難。二月,鄭伯赴晉朝見晉君,鄭相子產托子西帶一封書信,告訴範宣子說:“你治理晉國,四鄰諸侯沒有聽說你的美德,卻聽說你加重了諸侯的貢品,我對此感到困惑。我聽說,君子為一國之長或一家之長,不擔心沒有財貨,隻害怕沒有好名聲。如果您把諸侯的財貨聚集到晉國公室,諸侯就會離心離德。如果您又斂財為己謀利,晉國內部就會離心離德。諸侯離心,晉國就會毀敗;晉國內部離心,你的家就會毀敗。你為什麼這麼不明白呢!要那麼多財貨幹什麼呢?

“美好的名聲,好比是裝載品德的車子;品德,才是國和家存在的基礎。有了這樣的基礎才不致使國和家毀敗。您不是應該在這件事上努力嗎?有道德就會快樂,快樂就能長久。《詩》裏說:‘和樂啊君子,是國和家的基石。’這是希望君子有美好的品德啊!《詩》裏又說:‘上天在監視著你,不要三心二意。’這是希望君子有美好的名聲啊!由己及人,反躬自思,以形成美德,那麼美名之車就能裝載著德行去四方傳播。隻有這樣,遠方的諸侯才會來朝見晉國,鄰近的諸侯才感到安心。究竟願讓人對你說‘是你養活我’,還是願意讓人對你說‘你靠榨取我而活著’呢?大象長有象牙卻毀了自身,就是因為象牙是貴重的財物呀。”

宣子讀了信很高興,於是減輕了諸侯向晉國交納的貢品。

傅玄為馬鈞辯護

魏末晉初,中國出了個大發明家,他革新紡織機,製成指南車和連弩機等,他就是馬鈞。然而昏聵的當權者鄙薄科學技術,不承認馬鈞是個人才。連著名的地圖學家、文學家裴秀,也帶頭嘲笑馬鈞。他找馬鈞辯論,心靈口拙的馬鈞,幾次被裴秀辯得張口結舌。

見到這情景,傅玄憤憤不平,他找到了裴秀說:“你所擅長的是講話,但是你所短的是技巧。馬鈞的所長是技巧,所短是辯才,你用你的所長,攻擊馬鈞的所短,當然馬鈞會負於你,但是反過來,你用你的所短,與馬鈞的所長較量,你也會負於馬鈞。技巧是很精深細微的事,馬鈞發明了器械,但是不能完全說出道理來,再加上口才不濟,你卻詰難不止,當然馬鈞要難堪了。”裴秀被駁得羞愧地低下了頭。

接著,傅玄又會見安鄉侯曹羲。誰知曹羲也跟著裴秀否定馬鈞是個人才。傅玄不得不跟他說理,他對曹羲說:“聖人選取人才,不限於一種尺度,有的以精神為尺度,有的以語言為尺度,有的以辦事為尺度。比如孔子的學生就各有所長,德行好的有顏淵等;口才好的有宰我、子貢;政治才能突出的有冉有、季路;文學才能傑出的有子遊、子夏。雖然聖人精通事理,但也都不是全能。如若問文學方麵的事情,就隻能去找子遊、子夏。孔子是聖人,尚且如此,何況一般人呢?如今馬鈞創造的機械很有用處。但是裴秀卻以馬鈞的口拙加以嘲笑,抓住馬鈞一些話語上的漏洞而否定他,不用他,這樣,傑出的人才怎麼能出頭呢!”

講到這裏,傅玄氣憤地說:“裴秀率先否定馬鈞,這並不奇怪,同行相妒,文人相輕,許多心地狹窄的人都有這個毛病,把美玉誣為石頭,這就是過去楚國的卞和抱著璞玉痛哭的原因啊!”

曹羲大悟,承認否定馬鈞沒有道理,並用傅玄之前說過的話去說服武安侯等。

托古改製

19世紀末,帝國主義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麵臨著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中國的仁人誌士,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發起了以救亡圖存為目的的戊戌變法運動。

當時,清政府內部的封建頑固派勢力以慈禧太後為後台,以“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傳統哲學觀點為理論依據,搬出儒家“敬天法祖”的陳腐教條,堅持“祖宗之法不可變”,否則,會天下大亂。有的頑固派大臣甚至說:“寧可亡國,不可變法。”康有為等的變法維新麵臨著極強大的社會阻力與政治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