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雖不高興,然而麵有慚色,就對陸賈說:“你試著替我論述一下秦朝失去天下,我取得天下的原因,談談古代成功失敗的經驗教訓吧。”陸賈就按高祖的吩咐寫了12篇文章,高祖看了沒有不稱讚的,左右侍從聽了都歡呼“萬歲”,陸賈就把這些文章編成書,稱為《新語》。

張釋之諫漢文帝

張釋之跟隨漢文帝出行,來到上林苑的虎圈。皇上詢問上林尉登記各種禽獸冊子的情況,提了十幾個問題,上林尉都答不上來,而看管虎圈的嗇夫卻能從旁代答,而且回答得很詳細,以此來顯示自己。文帝很欣賞嗇夫,說:“官吏不應該像他這樣嗎?上林尉該換上他!”

於是文帝命張釋之宣布嗇夫為上林尉。張釋之呆了好久,上前說:“陛下認為為漢高祖平天下的絳侯周勃是什麼樣的人呢?”皇上答:“他是忠厚長者啊!”張釋之又問:“為高祖平叛的東陽侯張相如是什麼樣的人呢?”皇上說:“他也是個忠厚長者。”

張釋之說:“可這兩個忠厚長者談論事情時竟連話也說不出。難道讓他們去學這喋喋不休、伶牙俐齒的嗇夫嗎!況且秦朝因為任用那些舞文弄墨的書吏,書吏們爭著以辦事急速和督過苛刻來互相攀比。那樣做的弊病是官吏們隻照上麵的意旨行事,不顧下麵的實情。因為這個緣故,皇上聽不到自己的過失,日益昏庸,傳至二世,天下便土崩瓦解了。如今陛下因嗇夫口齒伶俐就越級提拔他,我擔心天下人會隨風附和,爭相浮誇而不講究實際。上行而下效,而下麵仿效上麵快於影子隨形和回響之應聲,因此,陛下辦什麼不辦什麼,不能不謹慎啊!”

文帝回答說:“好!”於是收回了提拔嗇夫的成命。

曉以利害術

【心理戰術】

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心理,通過闡述利害關係來打動對方的內心,進而說服對方。

不論個人行為舉止還是家事國是,無不關乎利害,所以趨利避害是在做出選擇時的最高原則。因此在辯說中辯明利害得失,進而指明方向,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和說服力。

【經典案例】

燭之武退秦師

公元前630年,秦晉合兵攻鄭。兵臨城下,鄭文公選派能言善辯的燭之武去說服秦國退兵。當時,秦軍駐於城東,晉軍紮營城西。於是燭之武趁夜從城上縋下牆,來到秦國軍隊的營門前放聲大哭。秦穆公聽說此事,讓部下把他提來,盤問他為何大哭。

燭之武說:“老臣哭鄭,也哭秦。鄭國滅亡在所難免,並不可惜,可惜的是秦國呀!”

接著燭之武分析說:“秦晉合兵攻鄭,就是勝利了,對於秦國也是無益而有損。因為秦國在晉國的西麵,與鄭國相隔千裏,無法越過晉國占領鄭國的一寸土地。而鄭國和晉國相連,勝利後領土必然全部歸晉。秦晉兩家本來勢均力敵,可是晉國若得到鄭的地盤,力量就會大大地超過你們。且晉國曆來言而無信。這些年他們天天擴軍備戰,今日拓地於東滅鄭;它日必然會拓地於西攻秦。君不見,晉國假途伐虢的曆史教訓嗎?”

秦穆公聽了這番話如夢方醒,就接受了鄭國願做未來“東道主”的條件,於是背晉而盟於鄭,除留下三員大將領兵兩千幫助鄭國守城外,秦穆公帶領主力悄悄地班師回朝了。晉國軍隊自覺孤掌難鳴,也隻好撤兵回國去了。

智取聊城

田單用計打敗燕軍,收複了齊國丟失的70多座城邑,隻有一座聊城沒有收複。魯仲連告訴田單,他有辦法拿下聊城。田單問:“憑什麼攻取?”魯仲連笑著回答說:“隻需要一支筆和一張紙就夠了。”

於是魯仲連寫了一封信,用箭射進聊城,守城的燕兵把信交給了燕將。信中寫道:“聰明的人見機行事,勇敢的人不怕死而怕留下不好的名聲,忠臣不死在國君之前。如今因為有人在燕王麵前說你壞話,隻顧一時的生氣,不顧燕王失掉你這個臣子,這是不忠;等你身死聊城,在齊國又沒有留下好名聲,這不算勇敢;沒有守城的功勞又沒有留下好名聲,子孫後代也不會稱讚您,這是不聰明。如今死生榮辱,尊卑貴賤,就看您怎樣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