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案例】

諸葛亮激孫權

曹操占據了荊州以後,整個北方已經基本統一了,隻有割據江東的孫權和寓居夏口的劉備是他的勁敵。於是,曹操便率大軍橫江而下,準備一舉消滅孫權、劉備。對於劉備與孫權來說,當時形勢十分危急,如果雙方不能聯合作戰的話,必將被曹操各個擊破。可是,孫權集團與劉表宿怨很深,孫權的父親孫堅就是在與劉表作戰時受傷而死的,而劉備又是劉表的宗親,雙方結合很難。為了解開這個難題,諸葛亮自告奮勇,到江東去勸說孫權。

諸葛亮在柴桑見到了孫權。諸葛亮知道,如果徑直要求與孫權聯兵,一定使孫權以為有求於他,事情反而辦不成,莫如用激將法激他,於是對孫權說:“當今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東吳,劉豫州起兵漢南,與曹操爭奪天下。可是,現在荊州已經被攻破,劉豫州敗逃到這裏,請將軍量力而行,如果能以吳越之眾和曹操抗衡,就應該早一點確定大計;如果不能的話,就應向曹操投降稱臣。”

孫權聽了很不滿意,反問說:“那麼,為什麼劉豫州不向曹操稱臣呢?”諸葛亮回答說:“古代的田橫,僅僅是齊的壯士,尚能守義不辱,何況劉豫州是帝室的後裔,英才蓋世,怎麼能屈居曹操之下呢?”孫權不禁勃然大怒,說:“我的主意已定,我不能以三吳之眾受製於人。然而劉豫州新敗,能與曹操抗衡嗎?”

諸葛亮看到時機已經成熟,才直接說出了自己的意見:“劉豫州雖然新敗不久,但戰士仍不下兩萬人;曹操兵馬雖多,但遠道而來,軍士疲弊,在追趕豫州時,一日一夜行軍300多裏,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因此,兵法忌之。而且北方人不習水戰,荊州的人民對曹操還沒有心服,如果將軍能與豫州聯合的話,齊心協力,一定能夠打敗曹操。曹操如果兵敗北走,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勢也就形成了。”至此,孫權才下定了決心,與劉備聯合,終於在赤壁一戰,大破曹軍,形成了天下三分的局麵。

請將不如激將

艾爾·史密斯曾任紐約州州長。當時,紐約州的星星監獄十分難管理。監獄裏經常發生鬥毆、騷亂,幾任監獄長都辭職或被撤職。史密斯想找一位能幹的人來管理這所監獄。這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因為,沒有人願意幹這種苦差事。

經過了解,史密斯召來了一位叫劉易斯的人。此人性格剛毅,意誌堅強,身材高大,體格強壯,看來隻有他能鎮得住監獄裏的這幫犯人。

“讓您當星星監獄長,您看怎麼樣?”劉易斯來到後,史密斯問道。

劉易斯知道,這個監獄十分難管。有的獄長死在任上,有的才幹了3個星期就辭職了。但是這是一個全國聞名大監獄,能做它的獄長關係到一個人的榮譽。

史密斯發現他猶豫不決,於是微笑著說:“年輕人,看起來,你有點怕了。對您的畏懼心理我不加責怪,因為那是一個困難的位置,充滿了危險。那裏需要一個意誌堅強的男子漢。”

劉易斯想:如果不接受,無異於承認自己是一個膽小鬼。於是決定留下來,他終於成了星星監獄曆史上最有名氣的獄長。

肯定誘導術

【心理戰術】

“是的”是個肯定性回答,通過不斷的肯定性回答,最後使對方也“慣性”的肯定性回答了自己想要對方回答的問題。這裏利用的是人們的“慣性”心理。

與人交談,一開始千萬不要強調雙方的分歧,而要強調雙方的一致性。要善於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並努力使自己或對方說“是的”。這樣才能取得好效果。

【經典案例】

孟子說宣王行仁政

齊宣王問孟子:“什麼叫仁政,我可以聽聽嗎?”

孟子回答說:“從前,周文王治理岐地,對農民,賦稅是九分抽一;對官員,給他世襲的棒祿;對關口和集市,隻加稽查管理,而不征稅;對捕魚的,不加禁止;對犯罪的,不株連妻室兒女。老而無妻的叫‘鰥’,老而無夫的叫‘寡’,老而無子的叫‘獨’,幼年喪父的叫‘孤’——這四種人,是天下陷入困境而無依無靠之民。周文王施行仁政,很關心他們。《詩》裏說:‘有錢的生活尚可,孤苦人值得同情。’”

宣王說:“這些話說得好啊!”

孟子說:“您如果認為好,那為什麼不施行呢?”

宣王說:“我有毛病,我貪財。隻怕不能施行仁政。”

孟子回答說:“從前公劉也貪財。《詩》裏麵就說他:‘糧食堆滿了倉,口袋裏裝著幹糧,因此人民團結國力強。弓箭幹戈和戚揚,收拾整齊向前方。’留守的有積穀,出行的有幹糧。這樣才能率領周人前進。您如果貪財卻能夠與百姓同心,處處想到百姓也希望富裕,對於您施行仁政又有什麼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