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士鄭涉詼諧善諷,他求見劉玄佐,對他說:“聽說翟行恭將要被處以極刑,希望能讓我看一看他的屍體。”劉玄佐很奇怪,問他為什麼想看死人。鄭涉回答說:“我曾聽說被冤枉處死的人麵部都會有奇異之象,可我一輩子沒有見過,所以想借此機會看一看。”劉玄佐聽後大悟,翟行恭得免一死。
妙在不言術
【心理戰術】
在交鋒中,必要的沉默,也是一種有效的心理戰術。
在某種情況下,不說比說更好,這時,選擇不言便是最佳謀略。正如白居易《琵琶行》所說:“此時無聲勝有聲。”
【經典案例】
誄而不從則不應
唐太宗有次問魏征:“如果你的進諫我沒有聽取,再同你說話時,你為什麼不應答呢?”魏征回答說:“我認為一件事不可以三番五次反複勸諫。如果因為陛下不聽從,而臣子就讓步了,那麼你還將照樣做,所以我不敢應答。”李世民說:“應答了再勸諫也沒有關係呀!”魏征說道:“從前舜告誡群臣:‘你們不要當麵聽從,背後議論。’臣內心知道不對,卻滿口應承,這難道是契和稷事奉舜應持的態度嗎?”
宋太祖以愚困智
宋太祖平定江南後,國勢十分強盛,各國紛紛朝貢,尤以南唐更甚,曆年不斷。這一年,南唐君主派博學多識的徐鉉前去朝貢。宋朝的官員自覺口才皆不敵徐鉉,恐怕出醜,隻好稟報宋太祖。
太祖考慮了一陣之後,圈選了一位不識字的侍臣接待徐鉉。
徐鉉見了這個侍臣就滔滔不絕,說個不停,旁邊的人都十分驚愕。這侍臣根本不知道如何回答,隻好一味地點頭說:“好,好。”徐鉉也不懂這侍臣所說的“好,好”是指什麼,又不便詳細追問。就這樣,兩個人彼此都不懂對方的意思,起初的幾天,徐鉉還旁敲側擊地問他,可這侍臣仍總是說好好,徐鉉也漸漸累了。
他原想從與宋臣的談話中探聽宋朝的消息,但由於這位侍臣隻會唯唯諾諾,終於一無所獲。
宋太宗假裝糊塗
北宋時,名將孔守正和王榮防守邊疆,屢建奇功。一晚,兩人隨侍宋太宗飲宴,幾杯落肚便酩酊大醉,各誇功績,互爭雄長。
旁立的侍從官即奏請宋太宗辦他們的失儀之罪,宋太宗總是裝聾作啞,吩咐侍臣送兩人回家。
到了次日,孔、王二人酒醒了,想起昨晚酒後失態的事,惶恐萬分,一齊上殿請罪。宋太宗卻說:“那時我也喝醉了,也是恍恍惚惚,你們講些什麼,完全聽不清楚哩!”孔、王二人感到皇上如此寬厚,更加忠於職守,謹慎從事。
書已就而不發
1863年7月,美國北方聯軍打了一場漂亮仗,迫使南方軍隊潰敗。7月4日晚,敗退的南方軍隊被一條突然漲滿洪水的大河阻擋住了。此時,後麵的追兵已經逼近,南軍已經陷入絕境。總統林肯立即命令聯軍前線指揮官米德將軍抓緊戰機,即刻進擊南方軍隊。
米德將軍沒有聽從林肯的命令,因召集軍事會議而延誤了作戰時機,使得已成甕中之鱉的南方軍隊趁水退之機安然脫逃。林肯得知消息後大怒,在深深的失望中,他給米德寫了一封信。在信中他指出了這次戰役的重要性及貽誤戰機所造成的嚴重後果。在信的結尾林肯寫道:“你的良機業已失去,因為這個,我無限的傷痛。”這是信中最嚴厲的話。但是米德從未見到這封信,因為這封信林肯並未發出。
林肯為什麼沒有發出這封信呢?原來大怒之後寫封信,是他的喜怒妙法。他曾對部下說:“每次當我發火時,我就盡情地寫封信發泄,發泄完之後,就把它扔了,我每次總是這樣。”這是林肯從自己的痛苦經驗中引出的教訓:尖銳的批評、斥責,將會引起惡感,於事業不利。
林肯的寬容、和善不是天生的。年輕時他不但任意批評人,而且還寫信作詩譏笑人,甚至因此引起別人要和他決鬥。這件事給林肯留下了難忘的教訓。從此,林肯再也沒有聲色俱厲地批評過任何人,也再沒有寫過措辭激烈的信。
羅斯福怒逐記者
西奧多·羅斯福早有當總統的雄心。在紐約當警察局長時,他就很注意自己的形象,辦案力求公正。羅斯福的這一野心被《紐約郵報》及《紐約太陽報》的記者雷伊斯和斯諦芬識破了。他們在背後議論道:“看來羅斯福有當總統的野心,這一切隻是為了下一步棋打基礎而已。”
為了證實自己的判斷,這兩個記者竟直接跑到羅斯福的警察總署辦公室,單刀直入地問:“羅斯福先生,我們二人在底下私議,認為你準備有朝一日出來競選總統,你說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