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一向十分和善的羅斯福一反常態,臉色驟變,突然跳了起來,抓起一根雞毛帚,不問青紅皂白,就向他們打來。二人見勢不妙,馬上轉身就逃。羅斯福還在後麵高舉雞毛帚,怒氣十足地追逐,直到二人逃出警察總署。

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敢議論羅斯福想當總統的事了。幾年之後,他終於如願以償,成為美國第二十六任總統。

記者問及羅斯福的野心,使他進退兩難。如果如實回答,則使人們認識到羅斯福辦案公正是為了競選總統,這就使幾年的努力付諸東流。如果公開否認,則以後競選時會被人批評為出爾反爾。這就是他拿出雞毛帚的原因。

一語雙關術

【心理戰術】

說辯者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利用漢字的特點,使得一字、一詞、一語或數語,能關聯兩重意思,進而引發出一種深層的含義來說服對方。

一語雙關,言在此而意在彼,便於在一定的環境氣氛中,巧妙曲折地表達內容,說明道理;幽默含蓄,妙趣橫生,容易促人聯想,發人深省。

【經典案例】

師曠論學

晉平公向盲音樂師師曠詢問說:“我已經70歲了,想要學習,但擔心已經晚了。”

師曠回答說:“晚了為什麼不點蠟燭照明呢?”

晉平公說:“哪有作為人臣卻戲弄自己國君的呢?”

師曠說:“盲臣怎麼敢戲弄國君呢?我曾聽說,年少時好學,像初升的太陽;壯年時好學,像中午時的太陽光;年老而好學,就像蠟燭點亮時的光芒。點著蠟燭走與在黑暗中行走,哪一個更好呢?”

晉平公聽了說道:“說得太好了!”

蒯通說韓信

楚漢相爭時,齊人蒯通深知韓信是當時舉足輕重的人物,想勸他叛漢稱王,於是對他說:“相君之麵,不過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貴不可言。”蒯通以相麵為名,實際上是勸韓信反叛劉邦,三分天下。“背”明指背後,實指背叛。蒯通因本意不便明說,隻好用這種隱晦的方法來勸韓信。

蒯通答高祖

漢高祖從討伐陳豨的軍中歸來,到達京城,見韓信已被處死,又是高興又是憐惜,問道:“韓信臨死時說了些什麼?”

呂後說:“韓信說後悔沒有采納蒯通的計策。”

高祖說:“那家夥是齊國的說客。”於是下令齊國捉拿蒯通。

蒯通抓來後,皇上問:“你教唆過淮陰侯謀反嗎?”

蒯通回答說:“是的,我原本教過他。那小子不采納我的計策,所以自尋死路,落得如此下場。倘若那小子采納我的計策,陛下怎麼能夠殺掉他呢?”

皇上發怒說:“煮死他!”

蒯通說:“我真冤枉啊!”

皇上說:“你唆使韓信謀反,有什麼冤枉?”

蒯通回答說:“當初山東地方大亂,英雄豪傑蜂起。秦朝失去了它的帝位,天下的英雄豪傑都起來追求它,那些本領高強,行動迅速的人,誰不想搶先得到它。盜蹠的狗對著唐堯狂叫,不是唐堯不仁,隻是由於他不是狗的主人。那時,我隻知道有韓信,不知道有陛下,況且當時天下磨快武器,拿著利刃,想做陛下所做的事情的人多得很,隻不過能力不夠罷了,您能夠全部煮死他們嗎?”

高帝說:“饒了他吧。”於是赦免了蒯通。

蒯通在生死關頭,能夠鎮定自若,抓住天下初定時高祖欲籠絡人心這一心態來為自己開脫,保住了性命,尤以“蹠之狗吠堯”一句最生動有趣,一語雙關,既暗指韓信反叛有罪,自己唆使他反叛出於當時的局限;又討好高祖,說他如帝堯般英明。本意是討饒但話說得乖巧,蒯通的辯才實在是令人稱歎。

苑外狼怎比苑中獅

宋代的石中立為人幽默。他當員外郎時,正趕上西域進貢了一頭獅子。這獅子關在禦苑(帝王花園)中,每天要吃15斤羊肉。有一次他和幾個同僚參觀獅子時,有人發牢騷:“那野獸,每天給這麼多吃的,我們一天的俸祿才隻有幾斤肉,人反而不如野獸了。”

石中立聽了,勸解說:“你還不知足呀?要知道,那是‘苑中獅’,我們是‘苑外狼(員外郎),怎麼能相比呢?”

樊惱自取

南宋大臣韓侂胄是主戰派,但在朝廷內與許多人關係不好。1205年,他任平章軍國事(相當於宰相),請求宋寧宗下令北伐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