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故問術
【心理戰術】
明知故問就是揣著明白裝糊塗,就是心裏明白故意裝傻的一種心理戰術。
在說辯中不把自己的意見直接說出,而是提出一個問題,讓對方去思考,得出結論,以實現己方的意圖。這種辯說方式的長處,一是比較委婉;二是能觸及對方的心靈,引起對方深思,使其省察。
【經典案例】
晏嬰問景公
有一個人不小心得罪了齊景公。齊景公大發脾氣,把那個人綁到殿下,命令左右的人把他大卸八塊,以解心頭之恨。見景公正在氣頭上,大臣們都不敢出麵勸諫。這時,晏子站出來,隻見他左手扯著那個人的頭發,右手霍霍磨刀,仰著頭問道:“古代的聖帝明王肢解罪人的刑罰,不知是從哪朝哪代開始的?”齊景公馬上離開坐席說:“把那個人放了,罪過在寡人這裏。”
春居誄齊宣王
齊宣王修建大宮室,修了3年還沒有修成,規模很大,光堂上的門就設置了300座,臣子們沒有人敢勸阻齊王。
春居向宣王說:“楚王拋棄了先王的禮樂,音樂因此變得輕浮了,請問楚國能說是有賢明的君主嗎?”宣王說:“不能說。”春居說:“所謂的賢臣數以千計,都沒有人敢勸諫,請問楚國能說是有賢臣嗎?”宣王說:“不能。”春居說:“如今您大興土木,宮室之大超過100畝,堂上設置300座門。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修建了3年仍沒能建成,可是臣子們沒有敢勸阻的,請問您能說是有賢臣嗎?”宣王說:“不能。”春居說:“我請您允許我離開吧!”說完就快步走了出去。宣王說:“春子!春子!回來!為什麼這麼晚才勸阻我呢?”
齊宣王趕緊召來記事的官員說:“寫上!我不賢,喜歡修建大宮室,是春子勸阻了我。”宣王終於接受了春子的勸諫。
王珪諫太宗
王珪身為侍中,很善於用大道理糾正人主的過失。唐太宗李世民跟王珪談話,有一美女侍立在身旁。李世民指著美人對王珪說:“這是廬江王李瑗的妾,李瑗殺了她的丈夫後娶了她。”王珪聽了,離開席位對太宗說:“陛下認為廬江王這樣做對還是不對?”李世民說道:“殺人而後搶了人家的妻子,是非已經十分明顯,卿何必還要問呢?”
王珪回答道:“今天,廬江王因為謀反被殺,可是,這個美人卻為陛下占有,我以為聖上肯定認為李瑗做得對。”
李世民對王珪敢於指出自己的錯誤非常高興,立刻把美人送還她的家族。
先縱後擒術
【心理戰術】
“欲擒故縱”是一種典型的心理戰術。當論敵銳氣尚盛時,故意避開他的鋒芒,甚至向他故意露出破綻,用以驕縱對手,誘其深入,乘其喪失警惕的機會,再給以沉重打擊。
【經典案例】
一段相聲
甲(擺出準備教訓人的神態):“在你麵前有道德和金錢,隻能兩者擇一,你選擇什麼?”乙(故意地):“我選擇金錢”。甲(得意地):“要是我呀,要道德,不要金錢。”乙:“是的,誰缺什麼就選擇什麼,你要的正是你缺乏的。”
乙的“選擇金錢”,是故意露出破綻,誘甲進攻,甲卻在無意之中讓自己落入了乙設置的“缺少道德”的圈套。
檢察長上鉤
惠斯勒是美國著名畫家。他的畫風格獨特,不落俗套。一次,他的一幅名叫《黑色和金色夜曲》的畫在英國倫敦展銷,定價200吉尼(英國舊時金幣)。保守的英國人接受不了惠斯勒的構圖,評論家約翰·拉斯金說:“……我們不應該準許近乎有意欺詐,缺乏修養而又夜郎自大的藝術家的作品入選。以前我看見過、也聽說過許多倫敦人的厚顏無恥,卻從來沒有想到會有一個花花公子隨便向紙上塗一點顏色而討價200吉尼。”這位著名評論家還毫不客氣地點出了惠斯勒的名字。
惠斯勒一怒之下,控告拉斯金犯了誹謗罪,要求法庭懲辦。然而在審問中,法庭的大多數人,包括檢察長都認為惠斯勒的畫不名一文,百般替拉斯金辯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