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案例】
昭奚恤誤敵之謀
秦國打算討伐楚國,就以觀看楚國寶器為借口,派使者去楚國探聽虛實。楚王聽說後,召見昭奚恤商量拿什麼寶器給他們看。昭奚恤回答楚王說:“他們看寶物是假,探聽我國內情是真。問題的關鍵不在有無寶物而在有沒有賢臣。”楚王認為昭奚恤說得對,就讓他去應付秦國的使者。
昭奚恤挑選了300名精兵,守住西門口,又在東、西、北麵修築了一些土壇。等秦國使者到達後,昭奚恤讓令尹子西、太宗子敖、葉公子高、司馬子反分別坐在壇上,請使者坐在東壇上,自己則坐在西壇上對使者說:“客人想觀看楚國的寶器,我們的寶器就是賢臣。治理百姓,豐衣足食,人民安居樂業,由令尹子西負責;出使諸侯國家,建立友好關係,由太宗子敖負責;守衛邊疆,保衛國家,由葉公子高負責:掌管軍隊,指揮作戰,由司馬子反負責;繼承先王的遺願,整頓治亂,由我昭奚恤負責。請大國使者觀看吧!”
秦國使者目瞪口呆,無言對答,隻好急急忙忙告別昭奚恤,回國複命去了。秦王聽說楚國有許多賢臣,於是放棄了進攻楚國的想法。
巧言應對
漢章帝時,第五倫做司空。由於他為人正直,奉公盡職,深得人們愛戴。但也有些人因為他性情直爽而對他不滿。一次,有人問他:“你有沒有私心?”
這句話看起似乎平常,可是卻暗藏機關,不管第五倫回答說有私心還是沒有私心,都會授人以柄。
想到這一層,第五倫隨口答道:“過去,有一個人送給我千裏馬,被我拒絕了。此後,每當朝廷讓我們三公選薦人才的時候,我心裏總是想到這個人。不過,我始終沒有舉薦他。我哥哥的兒子病了,我一天去探望10次,回到家就躺下睡著了。我兒子有病的時候,我雖然不去看顧他,可是,卻一夜睡不著覺。這樣看來,怎麼能說沒有私心呢。”
第五倫的回答是十分巧妙的,既說明了自己和常人一樣有私心,又告訴別人,他在處理公事時,並不為私心所左右。這樣,問話的人自然無空子可鑽。
吳熊光諫嘉慶帝
有一次,嘉慶帝去盛京(今遼寧省沈陽市)祭拜祖陵,回京時駐蹕夷齊廟,召見大臣吳熊光及戴均元、董誥等人,談論一路上的觀感。嘉慶帝說:“有人說通往盛京的道路崎嶇不平,沿途沒有什麼好的景致值得觀賞。可是這次巡幸不僅路途平坦,而且沿路風景絕佳,真是人言不可盡信呀!”不等其他人開口,吳熊光搶先回答說:“皇上這次巡幸,主要是為了目睹太祖、太宗當年創業的遺跡,不忘當年創業的艱難,為子孫後代樹立恪守祖製的榜樣,隻是順路注意一下沿途的風景罷了!”
過了一會兒,嘉慶對吳熊光說:“朕曾經在南巡時去過蘇州,那裏的風景真是天下無雙。”吳熊光回答說:“皇上在蘇州看到的花壇,不過是用采來的花布置好,專供您一人觀賞的。蘇州城外的虎丘可以稱為名勝,實際上隻是一座大墳墓。城中的街道都臨河而設,河道狹窄,舟船集結,每到午後就臭不可聞,哪裏有風景可言?”
嘉慶帝有些不快,問道:“如果真像你所說的那樣,父皇(指乾隆皇帝)為什麼6次駕臨蘇州呢?”吳熊光叩頭說:“臣從前陪同皇上謁見太上皇,記得太上皇說過這樣的話:‘朕治理天下60年,沒有大的過失,隻有6次南巡,是勞民傷財、害多於益的事情。將來皇帝(指嘉慶帝)如果提出南巡,你作為朕之特選大臣,不作諫阻,那就是辜負了朕的期望。’先皇的悔悟之言,猶在耳邊,希望皇上牢記在心,謹慎從事。”
吳熊光的話說得太直率,簡直就是在教訓皇帝,在場的大臣都替他捏了一把汗。然而,嘉慶帝並沒有在意,他雖然對吳熊光的話沒有公開表示褒貶,但是在他執政期間卻很少像他父親那樣興師動眾地組織南巡。
吳熊光麵諫嘉慶帝之所以沒有受到斥責,除了他具有元老重臣的特殊身份之外,回答得巧妙、得體也是重要的一個原因。在回答皇帝的時候,他靈活地運用了轉移話題的方法。皇帝說的是巡幸中的風景,他馬上轉移到對祖宗創業艱難的回顧;皇帝對南巡津津樂道,他卻轉移到太上皇悔悟南巡的話題上。話語中既包含著對皇帝的規勸,也反映出吳對朝廷的忠誠,使嘉慶帝樂於接受。
機智的反問
一次,英國一家電視台采訪梁曉聲,現場拍攝電視采訪節目,采訪記者是個老練機智的英國人。采訪進行了一段時間後,記者讓攝像機停了下來,走到梁曉聲跟前說:“下一個問題,希望您做到毫不遲疑地用最簡短的一兩個字,如‘是’或‘否’來回答。”梁曉聲點頭認可。遮鏡板“啪”的一聲響,記者的錄音話筒立刻就伸到梁曉聲嘴邊,問:“沒有文化大革命,可能也不會產生你們這一代青年作家,那麼文化大革命在你看來究竟是好是壞?”梁曉聲略微一怔,未料到對方的提問竟如此之“刁”,分明有“誆”人上當之意。他靈機一動,立即反問:“沒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沒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著名的作家,那您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好是壞?”回答如此巧妙,英國記者不由一怔,攝像機立即停止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