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似箭,眨眼間中央電視台迎來了45華誕。
在曆史的長河中,45年的時光不過是一滴水,然而中央電視台卻經曆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一個黑白電視頻道發展為13個彩色頻道,從百餘位觀眾拓展為十億觀眾,從覆蓋北京部分地區擴大到世界各地,從單純依靠財政撥款進展到創收六七十億。今昔對比,確實令人歡欣鼓舞!確實讓人不禁擊節讚歎!
用一句什麼話來概括這45年的風雨曆程呢?想來想去,想出了這句“四十五載挺立潮頭”。中央電視台是我國的“第一大台”,理所當然地在諸多領域中擔當我國電視界的“排頭兵”、“領跑者”、“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的角色。中外傳媒專家們為衡量一家電視台的綜合實力製定了多項指標,其中最重要的無外是管理、人才、技術、資金、節目、覆蓋麵、觀眾數量和質量以及市場份額這八項。在這些指標當中,多數能夠以數字做定量分析。中央電視台可以無愧地說,在這八項指標中均處於國內領先地位。
這樣的驕人成績應該歸功於中央的正確領導和決策,歸功於各個部門、各個地區的大力支持,歸功於幾代電視人——管理人員、專業人員以及後勤人員——的艱苦奮鬥。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前進,形勢在變化。隻有堅持黨的“十六大”提出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精神,才能引領潮流不斷奔湧向前。
進入新世紀,人人都看到了我國電視業的生存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2001年12月6日,中國廣播影視集團正式掛牌成立;2001年12月11日,我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一周內發生的這兩件大事將中央電視台推進到一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全新的環境中。作為中國廣播影視集團的重要成員、強勢媒體和產業支柱,中央電視台不但要研究確立自身的發展戰略和改革思路,還要服從於集團關於廣播影視業的改革和發展的總體規劃。我國加入世貿組織,電視業對外開放的大門將進一步敞開。中央電視台與實力雄厚的國外電視機構的合作必將日益密切,競爭必將在各個領域形成“短兵相接”的局麵。
目前,我國廣播電視業的發展正處在關鍵時期,改革正處在攻堅階段。據我個人觀察,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已經十分明確要以全局性改革和結構性調整推動我國廣播影視業健康有序的發展;改革的路數是清晰的,改革的勢頭是強勁的。我把這次全局性改革和結構性調整的內容概括為“四管齊下”。就是:
1.建立以組建廣電集團為核心的新的管理體製。
2.建立以數字化、網絡化為基礎的新的技術體製。
3.建立以頻道專業化、欄目對象化、節目精品化為目標的新的內容創優體製。
4.建立以贏收多元化為重點的新的產業經營體製。
在新一輪改革中,中央電視台依然走在電視界的前列。近來,最為明顯的是按照中央的部署大力推進電視新聞改革。2003年的“兩會”報道,電視新聞改革已現端倪;伊拉克戰爭的報道跨出了一大步,顯示出在爭分奪秒、激烈競爭的國際熱點問題報道中的新氣象;在報道全國抗擊非典、攀登珠峰、三峽蓄水以及其他一些國內問題報道中,充分考慮到觀眾的需求,最大限度地發揮了電視的優勢;5月1日,開辦了社會需要最為迫切、敏感性最強、最難把握的新聞專業頻道,把電視人多年來夢寐以求的理想化為現實,為頻道專業化樹立了又一個榜樣。
據我所知,在推進其他各項改革、推動整體發展方麵,中央電視台也作出了周密安排。盡管如此,作為中央電視台各級管理人員和專業人士的摯友,筆者還是想借“45台慶”的機會提出四點建議。但願老生常談不致成為多餘的話。
首先,確立一個大目標。
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中央電視台在國內外電視消費市場上不可避免地要“與狼共舞”,主要競爭對手就是實力雄厚的世界級電視機構。想要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把中央電視台建設成世界級大台。幾年前,中央電視台曾經提出過這個目標,引起過一些爭議。我以為,關鍵在於不使這句話淪為空洞的口號。為此,就要研究各國大台的現狀和走勢,承認實際存在的差距,確立各項量化的指標,擬訂達到目標的實際步驟,製定實現目標的日程表。在確定目標時,要揚長避短,充分發揮社會製度的優越性,把各項優惠政策使用到最大限度;同時,牢記“取法於上,僅得其中,取法於中,不免為下”的古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