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發展市場經濟,特別是總局積極推動廣播電視數字化的背景下,“對等落地”是遲早的事,也是雙贏的事。如今,東方衛視打破地域拘囿,大膽拓展發展空間,而且初見成效,我覺得是件可喜的事。
二、新聞立台——正確的選擇
電視台是新聞機構,“新聞立台”是電視人多年形成的共識。自從各地先後開辦衛星頻道以後,節目同質化一直受到專家的詬病和觀眾的批評。於是,頻道專業化就成了解決問題的妙方。堅持新聞立台,還是選擇電視劇當家,一時人們議論紛紛。
聽說上海台曾經考慮過花費上億元的投入,購買首輪播放的電視劇,以此來吸引觀眾,提高收視率,最後,還是選擇了“新聞見長、影視支撐、娛樂補充、體育特色”的辦台方針。這個選擇是正確的。
上海台是個實力雄厚的大台,資金、人才、技術設備、管理水平、經營創收都走在全國的前列。從我看過的幾檔新聞節目來說,東方衛視在新聞內容的選擇上,眼界開闊,兼容並包,尤其注重報道國際事件,而且有獨家新聞(比如,重建“哥德堡號”船的報道)。在報道手段上,可以說無所不用其極。從傳統的畫麵加解說、口播新聞、插播新聞、字幕新聞、演播室談話、觀眾參與的互動話題,到現場報道、新聞連線、直播,等等。沒有足夠的資金、人才、設備的保證,這些是不可能做到的。
有些衛視台選擇了“電視劇當家”,也取得了可觀的效果。對此,我不想多加評論。隻想提醒一點:這樣做,從短期來說,得到的是什麼?從長期來看,失去的又是什麼?很值得研究。
三、麵向市場——必然的選擇
早在20世紀80年代,廣播電視行政管理部門就從政策上支持電視節目進入市場。然而,除了電視劇以外,其他節目交易一直不成規模。究其原因,首先是對市場準入的限製過多,民間製作機構,以至其他國有媒體,常常被擋在門檻之外,兩年多前甚至還批判過“製播分離”;其次是各家電視台習慣於“自製自播,自產自銷”,缺乏市場意識。由此造成的資源浪費,人人都看在眼裏。
解決這個問題,既需要政策推動,更需要電視播出機構轉變觀念。
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文化體製改革的艱巨任務。放寬政策,降低門檻,社會節目製作機構正麵臨著大發展的良好機遇。現在,電視台能否轉變觀念就成為市場運作成功與否的關鍵。
東方衛視以各種形式與新華社以及一些民間製作機構聯袂製作專欄節目,取得明顯成效。東方衛視還提出“從為播出而製作,逐步轉向為市場而製作”。我以為這兩條很重要。雖然交易公平、運作規範、政策透明的全國電視節目大市場的形成尚需一定時日,東方衛視的帶頭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東方衛視開播隻有一年的時間,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是毫不奇怪的。
(一)新聞節目麵臨激烈競爭,“海派風格”尚待形成
“新聞立台”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就要全靠實力了。目前,以新聞節目取勝的電視台各有絕招。中央電視台占據壟斷重大新聞資源的地位,不但開辦了“新聞頻道”,而且第二套節目早晨的“第一時間”、中午的“環球谘詢榜”都很搶眼。地方電視台具有地域優勢,擁有當地的新聞資源,精心打造的獨具特色的新聞節目很有吸引力。像黑龍江的“新聞夜航”、北京的“第七日”、江蘇地區開辦的幾檔“民生新聞”在當地影響廣泛。再加上鳳凰中文台、谘詢台,在相對寬鬆的輿論環境中顯示出強大的競爭力。
麵對這些台,東方衛視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凸現本台特色,吸引觀眾“眼球”,說實在的,不是一個容易化解的難題。
我對比了一下9月2日“第一時間”和“看東方”在同一時間播出的節目。兩個欄目播出的帶畫麵的消息都是十幾條。相比之下,“第一時間”主要選擇的是國內新聞;“看東方”國際新聞更多一些。在“讀報”時段,“第一時間”選擇麵更寬,包括外國報紙的消息,表達形式更生動。一天的節目可能說明不了什麼問題。不過,就這一天的節目來看,大致上可以說兩個欄目“旗鼓相當”,也都還有改進的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