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不斷改進評獎辦法。節目製作人員十分關心評獎工作,這是很容易理解的。他們希望評獎結果能夠最大限度地體現公平原則。為了保證評獎的公正,必須通過不斷改進評獎辦法,使評獎逐步走上製度化、規範化的軌道。五年來,學會為此做了大量細致的工作,同時得到廣播電視界的管理人員、專家學者以及節目製作人員的大力幫助和支持。
二、評獎工作的基本經驗
中廣學會承辦的幾項評獎當中,“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獎”的主要目的是檢閱年度節目創作成績,開展內部經驗交流,展望節目發展趨勢,而不是製造社會轟動效應。因此,我們一貫重視評獎的科學性、公正性、權威性、高質量以及成果的推廣。五年來積累的經驗,可以概括為三句話,就是“抓住三個關鍵環節,突出三條重要原則,做好三項後續工作”。
(一)抓住三個關鍵環節
第一個關鍵環節是參評作品的數量和質量。參評作品數量多少和質量高低是評獎結果好與差的決定性因素。目前,全國每年生產的新聞節目和社教節目數量很大,大約占節目總量的40%以上。學會按三個送評渠道(主渠道是中央三台和省級學會,補充渠道是學會下屬的部分研究委員會)分配參評作品的數量。評出的獲獎節目大致占參評作品的50%左右。這樣的做法基本上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但是,也不是萬事大吉了。
當前存在的問題有兩個。一個問題是究竟應該評出多少獲獎節目?說句坦率的話,我們還是沒有十足的把握,因此在五年當中才出現了“削減了又增加”這樣比較盲目的現象。解決這個問題,需要進行一次認真的調查研究,統計出全國每年生產的新聞節目和社教節目的大致數量、好節目占多大比例以及地區分布情況,然後再確定如何進行合理分配。另一個問題是如何保證把當年生產的優秀節目送到終評委員會?據我們了解,各個送評單位的工作情況是不完全相同的,有的態度十分認真,有的就比較馬虎。特別是在送評過程中搞不適當的“平衡”,今年送張三的作品,明年就得送李四的作品,免得造成內部矛盾。這樣一來,一些真正優秀的作品就送不到終評委員會,其結果是評獎不能充分反映評獎年度生產的作品的最高水平。解決這個問題,既需要不斷提醒送評單位提高責任心,又需要開辟更多的送評渠道,以保證盡可能多的優秀作品能夠有參評資格。
第二個關鍵環節是評委會的結構和評委的水平。評委會的結構是否合理以及評委會成員的政治水平、業務水平和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評獎結果。目前,評委會的結構是“三三製”,就是行政領導幹部占三分之一,專家占三分之一,參評單位輪流派出的評委占三分之一。由於現職領導幹部工作比較忙,實際上每次都到不了三分之一,專家的比例更大一些。看來,這個結構還是比較合理的。對評委的資格,規定為行政領導幹部的職務要在副司局長以上,專家的職稱要在副高級以上。每次召開評委會,我們都要提出三項要求,就是對參評作品保持“一視同仁”的公平態度;認真審聽、審看參評作品,積極參加評審討論;嚴格遵守紀律,不到萬不得已絕不缺席,不擅自傳播討論情況,在總局批準前不向外透露評獎結果。從五年的評獎情況看,這個環節還是很好的。大家千萬不要以為評委的工作很愜意,其實是很辛苦的腦力勞動。評委對一個作品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需要調動他們常年積累下來的知識和信息,而且需要迅速作出準確的判斷。我想借此機會對參加過評獎工作的各方麵人員表示衷心的感謝!
第三個關鍵環節是準備工作是否充分。評獎準備工作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分發評獎通知,接收參評作品,審核參評作品資格(播出時間,節目長短,推薦單位,類別鑒定),製作評獎冊。五年來,學會評獎辦公室的成員為此做了大量工作,而且越做越好。另一部分是協辦單位為評選工作安排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包括提供審聽審看設備,派出熟練的設備操作人員,安排評委的食宿。五年來,這部分工作得到了各地廣播電視機構的大力幫助。準備工作十分繁雜、瑣碎,往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我也想借此機會對評獎辦公室以及各地協辦評獎工作的廣播電視機構表示由衷的謝意!
(二)突出三條重要原則
第一條原則是牢牢把握好輿論導向。
輿論導向是新聞節目和社教節目的靈魂。正如江澤民總書記說的,“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如果導向錯誤,節目作的越好,社會影響就越壞。因此,在五年的評獎當中,我們始終注意節目的輿論導向是否正確,並且把這一條作為首要標準。據我的理解,輿論導向可以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政治導向,任何參評節目的內容都不能違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特別是對敏感問題(例如,宗教問題、民族問題、台灣問題以及一些國際問題)尤其要認真仔細。第二個層次是法規導向。我國正在按照“依法治國”的原則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近二十年來,不斷加強法製建設,計劃到2010年形成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係。與此同時,人民群眾的法製觀念也在不斷增強。我們的廣播電視節目麵向廣大聽眾觀眾,當然處處需要符合各項法律、法規、條例的規定。在這方麵,我們還需要加緊學習,熟悉各項法規,嚴格把關。第三個層次是思想道德導向。我國正處在社會轉軌時期,利益多元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此基礎上,人們的思想意識、道德標準、價值觀念、人生追求也呈現出紛繁複雜的局麵。一方麵是對傳統道德觀念的重新審視,另一方麵是新的道德觀念層出不窮。作為大眾傳媒,廣播電視播出的節目應該體現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這也是我們在評選節目時注意把握導向的地方。第四個層次是行為導向。行為是思想的外在表現。廣播電視,尤其是以圖像作為主要傳播信息手段的電視,對人們(特別是社會經驗不足的青少年)的行為影響很大。從主持人的服裝發式、待人接物的神態,到熒屏上出現的人物的言談舉止,都不能等閑視之,一定要考慮到其社會影響。
第二條原則是始終把質量放在首位。
大家都是節目製作人員,或者是節目部門的領導,肯定都會明白,足夠的節目數量固然重要,更重要的還是節目的質量。人們常說,一個優秀節目能夠頂得上幾十個平庸的節目。實際上,無論從節目產生的社會影響來看,還是從提高製作人員的水平來看,優秀節目和平庸節目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在評獎當中,評委們總是從三個方麵衡量一個節目的質量。首先是節目內容。反映重大題材的節目,反映社會熱點的節目,反映群眾普遍關心的話題的節目,具有前瞻性的節目或者“以小見大”(以小角度反映重大問題)的節目,都會得到評委的高度評價。其次是表現形式。形式新穎,不落俗套;形式多樣,不單一化;切入點選擇巧妙,而不是直奔主題;語言或者鏡頭語言敘述清楚,妙語連珠,銜接流暢,而不是東拉西扯,平鋪直敘,顛三倒四。這樣的節目同樣會得到評委的高度評價。評委們特別注意參評節目是否具有廣播電視特色以及有沒有創新點,比如,現場感、同期聲、多角度拍攝、多點連線直播,等等。第三是製作水平,包括錄音清晰,聲音純正,畫麵幹淨、透亮,編輯很見章法。應該說,這三條標準是節目質量的基本保證,也是節目製作人員應該努力做到的。
第三條原則是嚴格遵守評獎的程序。
什麼是程序?程序就是民主。在評獎當中,遵守程序就是發揚業務民主。程序是大家經過反複談論才議定的,也是多年評獎工作經驗的總結。比如,我們規定了審聽、審看一個節目不得少於多少分鍾,對一個節目是否獲獎的投票表決不得超過三次,特別獎的設立要經過大多數評委的同意,獲得特別獎和一等獎的作品需要得到三分之二以上的讚成票,獲得二等獎和三等獎的作品需要得到半數以上的讚成票,等等。這些程序性的規定,一定要嚴格遵守。原因是:一符合我國建設民主政治的大趨勢;二在一般情況下,任何個人都不會比多數人更高明;三可以在最大限度上體現評選的公平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