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十九章 五年辛苦不尋常(3 / 3)

(三)做好三項後續工作

今年的評獎應該對下一年的節目創作起到導向作用,獲獎作品應該對創作人員起到示範作用。隻有這樣,評獎工作才算完滿。因此,評獎的後續工作十分重要。

第一項後續工作是點評。我們多次說過,“評獎評獎,重在評,而不在獎”。評獎工作本身不追求任何功利性目的。至於獲獎者得到高額獎金,獲得評職稱的資格,或者得到提拔重用,那都是其他規定的結果。每次頒獎會,我們都要組織評委當中的專家對獲獎節目和落選節目進行點評。點評的目的是要講清楚節目的優缺點以及獲獎或者落選的理由,讓創作人員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從五年的情況來看,許多專家的點評都能講出個“子醜寅卯”,對大家很有幫助。

第二項後續工作是研討。結合具體節目的研討是廣播電視學術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獲獎者可以深入地談創作體會和創作經驗,並且舉一反三,使經驗得到理論升華,可供其他創作人員參考。由於參加頒獎會的大都是獲獎節目的代表,2000年學會單獨舉行了電視新聞、電視社教節目以及廣播新聞和社教節目研討會,邀請了更多的創作人員參加,借以推廣獲獎者的創作經驗,實際效果還是很不錯的。今後,隻要時間和條件允許,學會還準備這樣做。

第三項後續工作是出書、出帶子。廣播電視節目都有“轉瞬即逝”的缺點。把獲獎節目的解說詞彙集成書,再配上原作的錄音帶或錄像帶,就可以把評獎成果在更大範圍內推廣開來,產生更大的社會效益。對廣播電視理論工作者和教學人員來說,這樣的書和帶子是十分寶貴的研究素材和課堂教材。

五年時間不算長,五年辛苦不尋常。前麵談到的基本經驗隻是階段性的小結,還說不上多麼完整,多麼成熟;但是,也是許多人的心血結晶,值得在今後的評獎工作中借鑒、繼承和發展。

評獎工作中還有不少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找到解決的辦法。比如,目前的評獎是否具有足夠的科學性?新聞專題和社教專題到底有什麼區別?廣播社教節目獎和電視社教節目獎的設項是否合理?評委會“三三製”結構是否恰當?為了擴大評獎成果,還應該做哪些工作?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冷靜下來,進行仔細的研究。當然也希望與會代表提出寶貴意見。

三、從評獎看廣播電視新聞節目和社教節目的發展變化

每次評獎都給我們提供了比較全麵了解廣播電視節目發展變化的機會。從最近五年的評獎工作中,我們看到以下幾個值得注意的現象。

(一)新聞改革的進展

新聞改革是廣播電視新聞工作者的永恒的話題。社會在進步,為新聞報道提供了越來越寬闊的題材;科技在發展,為新聞報道提供了越來越方便的手段;各種傳統媒體都在探討改進新聞報道的方式,以便爭取更多的受眾;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媒體在給傳統媒體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對傳統媒體形成越來越大的衝擊。在這樣的客觀形勢下,廣播電視新聞改革迫在眉睫。如果說五年來中央和各地的“新聞聯播”節目變化不大的話,那麼早間、午間和晚間新聞節目卻有了很大進步。據我觀察,這幾檔新聞節目的改革理念是實實在在地貫徹“三貼近”原則,就是貼近現實,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這些新聞節目的典型結構是要聞簡報、國內新聞、國際新聞、當地新聞、社會新聞、短評、趣聞。編輯手法更加多樣,比如,要聞回顧、新聞背景介紹,等等。一批年輕的新聞節目主持人也隨著新聞改革脫穎而出。顯然,這是十分可喜的現象。不過,有些台專門獵奇,追求感官刺激,報道社會消極現象過多,主持人過分張揚。評委們對這些現象提出了批評。

(二)報道題材大為拓寬

新聞節目和社教節目最便於反映現實生活。現實生活的快速發展變化大大拓寬了新聞節目和社教節目的題材。近五年來,法製節目、股票節目、彩票節目、生活服務類節目、交通廣播發展得都很迅猛,及時反映了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這些節目的成功之處在於三條:一是走專業化的路子;二是適應固定受眾需求,適度進入信息消費市場;三是開門辦節目。新聞節目中的經濟報道和國際問題報道也日益豐富多彩,說明我國經濟體製改革正在向縱深發展,說明我國國際交往更加頻繁。當然,這些節目還有待於進一步成熟,有的節目時時涉及敏感問題(例如法製節目),創作人員還需要小心謹慎。

(三)談話類節目全麵鋪開

在國外,談話類節目已經存在多年。中央電視台在1996年4月28日推出了《實話實說》欄目,大體上和美國的“脫口秀”相似。隻是我們多了一批現場觀眾。據中央電視台的同誌作出的界定,“這種節目形式,通過主持人、嘉賓、觀眾的共同參與和直接對話,在生動活潑的氣氛中,展開社會生活或人生體驗的某一話題,經過參與者的敘述或討論,大家各抒己見。增進相互交流和理解”。換句話說,這類節目優點十分明顯。另據他們統計,在《實話實說》欄目開辦前後,全國電視屏幕上推出了八十多個以談話為主要形式的欄目。廣播中的談話類節目也不在少數。談話類節目能否成功取決於四個條件,就是選題得當,主持人功力深厚,嘉賓水平高超以及現場群眾積極參與。就我們聽到、看到的節目而言,水平參差不齊,有高有低。我的認識是大家千萬不要把談話類節目看得太容易。實際上,談話類節目是高難度的節目。隻有充分估計到開辦這類節目的難度,做好各種準備,才有可能辦好。反過來說,倉促上馬,很容易讓人“倒胃口”。

(四)“說新聞”和“播新聞”相互融合

近幾年,圍繞著“說新聞”和“播新聞”孰優孰劣問題,展開過一場爭論。主張“播新聞”的學者認為“說新聞”隨意性太強,淨往信息裏摻水,擯棄了我國廣播電視的優良傳統,離開了我國廣播電台、電視台的本質特征。主張“說新聞”的學者認為“播新聞”隻是“照本宣科”,沒有什麼創造性,甚至還有人認為,隻有“說新聞”才有說服力。這場爭論似乎還沒有結束。我們從許多參評的新聞節目中看到不少播音員或者節目主持人已經把“播新聞”和“說新聞”和諧地融合在一起了。該“說”則“說”,該“播”則“播”,完全依據新聞稿件的要求辦事。我以為,這才是我國播報新聞的發展方向。說和播都是運用語言藝術的不同方式,任何一個播音員或者節目主持人應該兩者都能掌握。順帶說一句,對於播音員和節目主持人的發展方向,我也是持同樣看法,就是說,要走融合之路,成為複合型人才。

此外,我們還看到新聞現場直播節目正在逐步普及開來;新聞節目“套餐式”組合得到越來越廣泛的使用;新聞節目和社教節目的製作人員的創新意識、競爭意識和受眾意識都在加強,而且為了節目創新,提高競爭能力,最大限度地吸引受眾,想出了許多具體辦法。

基於這些事實,我相信,在未來的五年內,我國廣播電視新聞節目和社教節目一定能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2001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