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法製定後尚未頒行,公孫鞅擔心老百姓不信任朝廷能夠嚴格按照新法行事,就在國都集市的南門立了一根三丈長的木杆,下令說有人能把它扛到北門去,就賞黃金十錠。大家都覺得此事蹊蹺,不敢相信,所以沒人動手去搬。公孫鞅又說:“誰能把木杆扛到北門,賞黃金五十錠!”終於有人將信將疑地把木杆從南門扛到了北門,公孫鞅立即賞他黃金五十錠,表明朝廷說話算數。公孫鞅隨後才下令頒布變法新令。
變法令頒布的第一年裏,秦國數以千計的百姓前往國都控訴新法不好,給人們帶來極大不便,要求廢除它。這時,正好太子也觸犯了新法,公孫鞅說:“新法之所以不能順利推行,關鍵是因為上層人士帶頭違犯。”可太子是未來的國君,不能對他進行懲罰,便對他的老師公子虔加以處罰,又在另一位老師公孫賈的臉上刺了字,以示警戒。這樣一來,秦國老百姓們聽聞此事,就再也不敢不遵守法令了。
新法施行十年後,秦國煥然一新,改變了原來落後的景象:東西掉在路上沒人撿,山林裏沒有盜賊;百姓勇於為國作戰,也不敢再為私仇鬥毆。無論是鄉村還是城鎮都得到了很好的治理,全國上下呈現出一片太平景象。通過變法,秦國重新成為了“兵革強大、諸侯畏懼”的強國,又如當年秦穆公時代一樣,周天子承認了秦國的霸主地位,各諸侯國都前來朝賀。鑒於公孫鞅的赫赫功績,秦孝公把商(今河南內鄉縣東)附近的十五座城邑都封給了他,稱他為商君。從此以後,人們都叫他商鞅。
商鞅在秦國做了十年宰相,大力推行新法,導致秦國許多受到新法限製的王公貴族都對他恨之入骨。有人勸商鞅不該這麼大張旗鼓地變法,使天下很多人都對他心存不滿,一旦寵幸他的秦孝公去世了,王公貴族一定不會放過他。然而,商鞅全然不放在心上。
果不其然,秦孝公死後,太子即位。公孫虔立刻誣告商鞅蓄謀造反,並派兵捉拿商鞅。商鞅不得不四處逃跑,逃到秦國邊境時,想找家旅店住下來,店主不知道他就是商鞅,對他說:“法令規定,留宿沒有證件的人要判刑。”商鞅無可奈何地歎了口氣,說:“沒想到我終究被自己頒行的法令給害了!”
商鞅離開秦國逃回魏國,而魏國因為他當初帶領秦軍打敗過自己的軍隊,不肯收留他,並且害怕已經變得強大的秦國追究窩藏商鞅的責任,特意派人把他押送回秦國境內。商鞅不得已直奔自己的封地,招募軍隊,然後向北攻打鄭城(今陝西葉縣附近)。於是秦國出兵攻打商鞅部隊,在鄭城附近將他殺死。秦惠王還是覺得不解恨,又將他當眾五馬分屍,並告誡眾人:“誰再敢反叛國家,就是商鞅這個下場!”
商鞅雖然因為變法被處以極刑,但他的新法取得了成功,秦國逐漸變得強大起來,終於在戰國末年統一了六國。
【博聞館】
蠻夷之地
“蠻夷之地”是古代中國人對於華夏民族之外的所有地區的統稱,不過更多時候是指接近於華夏民族疆域四周的少數民族地區,多指黃河以北的遊牧民族,也包括雲南、貴州一帶的民族區域,西藏、巴蜀等地在古代也都屬於蠻夷之地。因為這些地方相對於中原地區來說,通常偏僻荒涼,交通十分不便,再加上古代的生產力低下,所以相對要落後很多,從而經常被稱“蠻夷之地”。
還有,“蠻夷之地”也用來表達對弱小地區或國家的輕視。故事中的秦國由於國力不強大,相對於魏、楚兩國來說處於偏僻之地,因此被別的諸侯國所鄙夷和排擠。也正因為如此,秦孝公才下定決心堅決改革,勵精圖治,增強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