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愬雪夜入蔡州(1 / 2)

唐朝中期,藩鎮割據嚴重,而在各個藩鎮中,淮西割據勢力最為頑固。自唐代宗、德宗以來,淮西鎮就勾結河北各個藩鎮,帶頭叛亂,成為朝廷的心頭大患。

公元814年,淮西節度使吳少陽去世,他的兒子吳元濟隱瞞了吳少陽死亡的消息,偽造父親吳少陽的奏表稱自己生病了,請朝廷讓兒子吳元濟承襲自己的官職,結果被朝廷拒絕了。吳元濟惱羞成怒,索性撕破臉皮,擅自接掌軍務,擁兵自立,四處燒殺掠奪,開始公然叛亂。唐憲宗發兵討伐,曆經數年也沒能平定這場叛亂。

正是在這樣一種形勢下,李愬被任命為唐州節度使。唐州靠近淮西,正好可以監控吳元濟的行動。

李愬是著名將領李晟的兒子,非常有謀略,善於騎射。他剛到唐州的時候,采取了十分低調的態度,甚至親自到軍營探視士兵、慰問傷員。這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是有損軍威的,官兵內部對此也是議論紛紛。李愬私下對心腹解釋說:“我當然知道這樣做有違常理,但淮西駐軍會因此認為我們軍威不振,於是產生輕視情緒,這樣我們就可以趁機消滅敵人了。”同時,李愬對外放出風來:“朝廷知道我柔弱,能夠忍辱負重,軍隊剛剛大敗,所以讓我來安撫大家。至於攻城掠地,不關我的事。”

果然如李愬所料,淮西駐軍在得知李愬的所作所為之後,都掉以輕心,慢慢地放鬆了戒備,渾然不知一場大戰正在等著他們。

李愬備戰的策略之一就體現在對待投降將士的態度上。一天,唐軍抓獲淮西軍的猛將丁士良。丁士良原來是唐將,後來投降吳元濟,因而將士們都要求將他處死,李愬同意了大家的提議。誰知丁士良卻毫不畏懼,神色從容,一副慷慨赴死的神態。李愬不由得打心底佩服丁士良的氣魄,於是改變了之前的決定,叫人為丁士良鬆綁,不再打算處死他。

丁士良十分感激李愬的寬宏大量,說:“我本來就是唐將,並不是淮西軍隊的嫡係。曾經和吳元濟交戰的時候被他活捉,所以不得不效力於他。現在我又被李公捉住,既然李公饒我不死,我願意以死相報。”於是主動為李愬出謀獻策,說:“吳秀琳據守文城柵(今河南遂平西南),與吳元濟相互對峙。吳秀琳因為有謀士陳光洽為他出謀劃策,淮西官軍才討不到便宜。而陳光洽自認為勇武,常常喜歡單獨行動,所以隻要能把他抓來,吳秀琳肯定會不戰而降。”李愬依從此計抓獲了陳光洽,果然招降了吳秀琳的三千部眾。

繼而,李愬又向吳秀琳問計。吳秀琳說:“要想攻破蔡州,必須得到吳元濟的騎將李祜。”李祜足智多謀,熟悉吳元濟的內情,堡壘如果能從內部攻破,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時李祜駐守在興橋柵(今河南遂平東南),讓唐軍頭痛不已。一天,李祜帶兵在田裏收割小麥,李愬調兵遣將,安排手下一名大將率領三百唐軍戰士埋伏在附近的樹林裏,趁其不備將李祜生擒活捉。李祜向來驍勇善戰,殺死過不少唐朝官兵,唐州將士對他恨之入骨,都極力要求殺掉他。李愬深知事情的輕重,竭力保全李祜的性命,並且還親自給他鬆綁,非常客氣地款待了他。

李愬的信任和保護,讓李祜感到由衷的溫暖,他推心置腹,向李愬獻上了奇襲蔡州的計劃:“吳元濟的精銳部隊都部署在蔡州外圍。吳元濟駐紮的蔡州隻有些老弱病殘把守。唐軍隻要長驅直入,直接攻取蔡州,一定能夠活捉吳元濟。”李愬十分讚同他的觀點。

在做好一切準備之後,李愬開始執行他的突襲計劃。他將九千官兵分為前、中、後三軍,每軍各自三千人,自己坐陣中軍。李愬下令“一路向東前進”。路線卻一直向眾人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