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解夢之精神分析(2)(1 / 3)

再多的辯論也需要用現實來說話,所以我們先來看一個做夢人不願意配合的案例。她的夢境的內容是這樣的:“高中畢業的時候,我因為沒有參加考試,所以不得不從頭開始讀書。但是奇怪的是,我竟然要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等到我讀到三年級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原先的高中同學全部都已經從大學畢業了,所以就感覺非常羞愧,就再也不願意去上學,可是又不好意思辜負父母的期望。然而,有一天我上課的時候,突然發現講台上的老師竟是自己高中的同學,那一刻,羞恥充滿了我的整顆心,於是我就跑到操場上,同學也追了出來,並且問我:‘你怎麼不上課?’我回答說:‘我再也不上學了。’”這個夢的主人是一位生於1960年的女士,在1977年高中畢業之後,被下放到農村兩年,回城之後在一個小鎮上的大工廠工作了17年,先後擔任了車工、保管員、記賬會計;1996年調入武漢市一家事業單位擔任出納、會計。做夢人說出這個夢的那段時間她正在考會計師。

既然所有的背景我們都已經清楚了,那麼現在我們就開始解讀這個夢。

從這段敘述之中,我們能夠知道那個當上老師的高中同學很明顯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可是做夢人卻表示自己不知道他是誰。實際上,做夢人在說謊,她還記得這個人是她的高中同學。從這位做夢人關於“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從頭讀書”的表達,我們可以推測,做夢人可能是因為自己的基礎太差或者是後悔自己錯過了某種重要的選擇,這一點從“錯過了考試”就可以看出來。做夢人高中畢業的時間是1977年,當時正好文化大革命結束,全國恢複高考,做夢人可能因為學習不好而錯過了這個機會。而她的同學可能就像夢中所表達的那樣,考上了大學,完成了學業,最後回到母校做老師,做夢人的最後一句“我再也不上學了”可能是對於現實情況感到羞愧,或者說是後悔。

弗洛伊德說過,如果做夢人不願意將潛藏在夢背後的潛意識思想跟我們分享,那麼我們就根本沒有辦法完全解讀這個夢,有時候隻能夠憑借專業知識做一個大體上的解讀,有時候甚至根本就沒有辦法解讀。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做夢人自己將夢遺忘了,對於如何記住自己的夢的問題,我們在後麵的章節會繼續討論。如果遇到了我們所列舉的例子那樣的做夢人,那麼除了根據做夢人所表達的一些信息作基本的推測之外,我們不可能作出絕對正確的解讀,最多也就是幾種或者某種接近真實情況的推測,至於到底哪一個才是最標準的答案,也許隻有做夢人自己才最清楚。當然,如果做夢人願意配合,那麼解夢者完全可以在催眠的幫助下,獲取那一些最重要的信息。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秘密,都有自己的忌諱,當人意識到說出某種東西會泄露自己的秘密的時候,人的心就會將這種東西緊緊地關起來,或者模糊其詞,或者閉口不言,總之就是不想讓別人知道。案例之中始終沒有“露麵”的高中同學應該就是做夢人的秘密,雖然解夢者在某些情況下可以通過自由聯想或者催眠獲取我們所想要的,但是如果解夢者是在沒有經過做夢人同意的情況下就那樣做,那麼,很遺憾,即使你是一個最專業的解夢者,你卻是一個最沒有道德觀念的解夢者,甚至說,你不配從事這一行,因為你就是隱藏的“惡魔”。

第四節 如何運用催眠解夢?

催眠術在許多人的眼中都顯得非常神秘,感覺是不可掌控的,那麼實際情況是這樣嗎?實際上,催眠就是使用催眠術使人處於意識恍惚的狀態,被催眠的人的麵部表情和處於睡眠狀態的人非常接近。處於催眠狀態下的人因為自發的意識活動基本全部消失,所以對於任何的暗示都不會感覺矛盾,但是因為意識沒有完全消失,所以被催眠的人能夠接受催眠者的暗示,並且對於催眠者的問題給出正確的答案。正是因為人在催眠狀態下失去了自我判斷的能力,所以潛意識自然就會趁機溜出來。而我們之前已經說過,夢實際上就是潛意識的活動,所以通過催眠我們能夠了解潛意識的活動,進而解讀夢境。

在上一節我們已經解釋過催眠解夢應該運用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現在我們再來了解一下催眠的三種狀態。催眠的三種狀態實際上是從進入催眠的深淺程度來劃分的,分別是淺度催眠、中度催眠和深度催眠。

在正常情況下,一次催眠通常都要從淺度催眠進入中度催眠然後進入深度催眠。但是在實際情況中,經常會出現意外,也就是缺少了其中的一個或兩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