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種時刻,或某個地方,我們會發現,這個地方這麼熟悉,好像以前我們到過這裏,但是經過努力回憶,發現自己以前確實沒有來過這裏。人們在言語的表達上,將此習慣上稱之為“感覺”,但實際上這是一種判斷,更確切地說是一種知覺判斷。這些情況有其本身的特點,我們不要忘記這個事實,他無法回憶起來他想要的東西。這個“似曾相識”的現象是否可以證明有前世的存在呢?當心理學家注意到這個問題後,便企圖用特殊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但是,目前提出的解釋,在我看來,沒有一個是正確的。他們沒有人能夠通過這個現象的表麵而看到其深層的東西。據我觀察,這些心理過程可以對這種“似曾相識”——即潛意識幻想的現象做出解釋,但當代的心理學家仍然忽略這一點。
我認為將這種似曾相識的經驗看成幻覺是錯誤的,實際情況是這樣的,當時的情景確實觸及到了他以前曾經經曆過的東西,隻是無法將這種經曆回憶起來,因為它還沒有被意識到。簡單地說,似曾相識的感覺與一種潛意識幻想的再現相對應。這裏存在著的潛意識幻想,就像我們意識中產生的同種創造一樣,對後者每個人都可以從自己的經曆中了解到。我想對此問題應該給予認真對待,但這裏我能做的隻不過是對一個具體的、“似曾相識”的例子進行分析。在這個例子中,這種感覺是那樣的強烈和持久。一個三十七歲的女士對我說,她對她在十二歲半時的一次記憶有非常深刻的印象。那是到鄉村去看她的幾個同學,當進了大院,她馬上感覺自己以前來過這裏;來到客廳時,她的這種感覺就更加強烈,她感到自己原來就知道這座房子的結構以及這座房子的隔壁是一座什麼樣的房子,並且知道從這裏會看到些什麼。當時她想,之所以會有這種熟悉的感覺,可能是在自己很小的時候到過這裏。但是,詢問了父母後,這個看法卻被否定了。這個女士並沒有從心理學方麵對此予以深究,但是她認為這種感覺的出現是她的重要的情緒生活的預見,因為這些同學對她以後的生活意義重大。但是,如果我們了解到她當時的處境,就會對這一現象有另外的解釋。在她去看望同學的時候,她知道,她的一個女同學隻有一個哥哥,當時他病得很重,她來到他們家後,也瞟了他一眼,他已經病入膏肓,她對自己說,他將不久於人世。現在,她自己唯一的哥哥也患有重病幾個月了,在他生病期間,她不得不和她的父母分開幾星期,而和她的一個親戚待在一起。她相信,她的哥哥和她一起去了鄉下,而且她認為這是他病愈後的第一次旅行。但是,奇怪的是,她對其他的很多細節都很不確定,唯獨有一個深刻的印象是,還記得自己那一天穿著一件很特別的裙子。了解到這些訊息後,任何一個人都不難從這些暗示中得出結論:她有一個期望,這個期望就是期望她的哥哥死去。這一點對這個女孩的思想發生了重要的影響。她對這個願望意識不到,而且,在她的哥哥恢複後,她又將這個思想更強烈地壓抑了起來。但是,如果情況恰恰相反,她的哥哥沒有恢複,那麼她就要穿孝服了。她在自己同學的家裏發現了一個很類似的情景,她的哥哥也瀕臨死亡,事實上他不久就死了。她應該意識到這一點,幾個月前,她本人也有同樣的經曆,但是,她並沒有回憶起來這件事。相反,代之而起的是對這個地方的似曾相識感,如這個環境,這座房子,這座花園等,自己又成為這個“虛假探索”的受害者。從這個事實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她對哥哥死的期望還沒有從她的幻想欲望中消除,她希望自己成為家裏唯一的孩子。後來,她患有嚴重的恐怖性神經症,害怕失去自己的父母,這種症狀的潛意識根源也是同一個內容。
我的一次類似的、似曾相識的短暫經曆,也可以追溯到當時的這種情緒的聚集。“在這種情況下,也喚起了我原來形成的改良自己處境的幻想欲望。”關於這種似曾相識的現象,我們認為費倫茨博士的解釋是值得考慮的。在這個問題上他寫道:“就我自己的情況而言,和其他人一樣,我自己深信,有無數的似曾相識的經曆,都可以追溯到潛意識的幻想,在當時的情景中,人們又潛意識地聯想到了這種幻想。我的一個患者的具體情況,雖然不同於其他人,但是,實際上也是其他人的翻版。這種感覺經常出現,後來發現,這種感覺來源於以前做的一個夢,而這個夢的內容他早就忘掉了。由此可見,似曾相識不僅可以源於白日夢,同樣也可源於夜間夢。”
後來,我發現格拉靳特也對這個現象做出過解釋,他的解釋和我的觀點極為相似。
1922年我曾寫過一篇短文來論述另一種很類似於似曾相識的現象,這便是“似曾談及”,即在自己前來治療時,幻想著自己已經報告過那些很感興趣的東西。在這種情況下,這個患者主觀上堅信,他在很久以前就說過這些記憶材料,醫生則很確定地說他並沒有講過,並肯定地告訴患者他一定是記錯了。對這種有趣的失誤的解釋,可能是這樣的:這個患者在說明這個材料上有壓力,因此他便試圖將這些材料說出來,但是,並沒有真的說出。在治療的時候,他將原來的這種記憶當成了已經發生了的事件,這樣就達到了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