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能以少量語言盡可能明白地解釋“無意識”這個術語在精神分析中的意義,並且僅限於在精神分析中的意義。
一個出現在我意識中的概念,或任何其他心理元素,過一會兒就可能消失,再過一段時間則可能重新出現。由此,我們說,它在記憶中並沒有發生變化,它的再度出現並不是我們感官重新感覺的結果。對於這一點,我們習慣於這樣解釋:假定在一定的時間裏,概念隻存在於心中,卻潛伏在意識裏。至於它這樣做時采取了什麼形式,我們尚無法猜測。
正是在這一點上,我們將遇到哲學上的反對意見,即認為潛伏的概念並不是心理學的對象,而是一種物理現象,即概念的重複出現的物理傾向。但是我們可以回答說,這種理論遠遠超出了心理學的範圍,這隻是以未經證明的假定來辯論“意識”與“心理”兩個術語是否一樣。否認心理學有權以自己的方式來解釋它最普通的事實(例如記憶)顯然是錯誤的。
現在讓我們把這樣的概念稱為“有意識”的概念:它出現在我們的意識中,同時,我們知道這個概念,我們把它看成是“有意識”的唯一含義。至於潛伏的概念,如果我們假設它們在心理中存在,就像在記憶中那樣,那麼就用“無意識”來表示它。
因此,我們無法覺察無意識的概念,但考慮到其他的證據或跡象,無論如何應該承認它的存在。
如果除了記憶的事實或與無意識有關的聯想外,沒有其他經驗能使我們做出判斷,我們的工作就隻能是毫無趣味的描述和分類罷了。但是著名的“催眠後暗示”的實驗告訴我們堅持區分意識與無意識的重要性,這似乎增加了它的價值。
在這個實驗中,正如伯恩海姆所完成的那樣,一個人進入催眠狀態,然後醒來。當他處於催眠狀態時,醫生要求他在醒後固定的時刻,例如半小時之後,完成固定的動作;他醒來後,意識健全,處於正常狀態,他記不起催眠的事情,然而在預定的時刻,他頭腦中會突然出現做那樣事的衝動,於是他有意識的做了這件事,但是並不知道這是為什麼。對於這種現象看來無法作其他解釋,隻能說這時一個人心理中的指令是處於潛伏的狀態,或者說是處於無意識的狀態,直到預定的時刻來臨才成為意識。但它並不是整個進入意識,而僅僅成為要完成的行動的概念。與這個概念,即醫生的影響、指令和對催眠狀態的回憶相聯係的所有其他觀念即使在以後也仍然處於潛伏狀態。
從這樣的實驗中還可以學到更多的東西。我們從關於這種現象的動態觀點的純粹描述出發,在催眠中命令行動的觀念不但在某個時刻可以成為意識的對象,而且有更加突出的一點,就是這種思想會增加主動性:隻要意識到它的存在,就會轉變為行動。對於行動的實際刺激是醫生的命令,不難看到,醫生命令的觀念也會成為主動的。這種最後的觀念並不會出現在意識中,它的結果,即行動的念頭也是如此,它仍然是無意識的,因此它同時是主動的和無意識的。
催眠後暗示是實驗室的產物,是人為的事實。但是如果我們接受關於歇斯底裏現象的理論(這個理論首先是由皮埃爾?雅內提出來的,是布羅伊爾和我進行實驗的),那麼我們就會對許多自然的事實束手無策,這些事實甚至更加清楚、更加明顯地表現了催眠後暗示的心理性質。
歇斯底裏病人的心理中充滿了主動的、無意識的觀念,他的所有症狀都出自這類觀念。事實上,大部分歇斯底裏的最明顯的特點都受到它們的控製。如果歇斯底裏的婦女嘔吐,那麼很可能是由於懷孕的觀念,但是她並沒有關於這種觀念的知識,雖然采用精神分析的技術程序很容易從她的心理中測出來,並且使她意識到。例如她產生了痙攣或者完成“發作”的動作,她甚至無法設想要做的動作,但可以從旁觀者的表情感覺到這些動作。不管怎樣,分析表明她完成的動作是部分地、戲劇性地重現她一生中的某種意外,在發作時,這種記憶在無意識中變成主動的。透過分析,揭示了主動性無意識念頭的優勢是所有其他形式神經症心理學的基本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