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我們通過對神經病人現象的分析,懂得了潛伏的或者無意識的觀念並不一定是軟弱的,這種觀念在心理中的存在有最有說服力的間接證明;也可以說,它得到了意識的直接證明。我們認為,引進在兩種潛伏的或者無意識念頭之間的根本差別的概念,從而增加我們的知識並進行分類,是合理的。因為我們習慣於認為每一種潛伏的念頭都是這樣的,因為它是軟弱的,一旦它變得強大,就會產生意識。我們現在相信,有一些潛伏的念頭不管它們如何強,也不會滲透到意識中去。因此,我們可以把第一種類型的潛伏念頭稱為前意識;而用無意識的術語指後一種類型,即我們在神經症中研究的那種類型。無意識這個術語以前隻在純粹的描述意義上使用,現在則包含了更多的東西。它不但指一般的潛伏的觀念,而且特別是指那些具有一定動態性質的觀念,是那些盡管強烈而有主動性卻仍然不會進入意識的觀念。
在繼續進行闡述之前,我想談談在這裏有可能產生的兩點異議。第一點異議可能這樣認為:與其讚同關於我們對一無所知的無意識觀念的假說,還不如假設意識是可以分裂的,這樣,一部分觀念或心理活動就可以構成孤立的意識,脫離有意識心理活動的主體。著名的病理案例,如阿紮姆醫生的病例似乎表明這種意識的分裂並不是一種空幻的設想。
我冒昧地強烈地反對這種理論,這是一種毫無根據的假設,是對“意識”的濫用。我們沒有權力把這個詞的意義推廣到這種程度,使它能夠包括那種自己無法意識到的意識。如果哲學家認為,一種無法意識的觀念的存在是難以接受的,那麼一種無法意識到的意識的存在看來就更有異議了。像阿紮姆醫生描述成意識分裂的情形,如果看成意識的轉移就更好了,這種機能,或者隨便稱它什麼,是在兩種的不同心理情結之間震蕩,它們交替成為意識和無意識。
如果把我們的理論應用於正常心理學的結論,可能有人會提出別的異議,這些結論主要是從對病理條件的研究中得到的。我們可以用其他的事實來回答它,這就是從精神分析得到的知識。經常在健康人身上發生的某些機能的缺陷,例如失言、記憶和說話的差錯、遺忘名字等等,可以很容易地證明,與神經症的症狀同樣依賴於強烈的無意識觀念的作用。在後麵的討論裏,我們還會提出更有說服力的論據。
按照前意識與無意識觀念的區別,我們就會離開分類的領域而形成一種有關心理行為的機能和動態關係的觀點。我們發現,一種前意識的活動進入意識並沒有什麼困難,而無意識的活動隻能保持自身狀態,被排除在意識之外。
我們現在並不知道這兩種形式的心理行為究竟是一樣的,還是從它們產生時就有根本性的區別,但是我們可以問,為什麼它們會在心理活動的過程中變得不同?對於後一個問題,精神分析做出了明確的回答。無意識活動的產物進入意識並非絕對不可能,但是要達到這個目的需要付出相當大的努力。當我們自己想做到這一點時,就會明顯地意識到一種被拒絕的感覺,必須將其克服;當它在病人身上產生時,我們毫無疑問地會發現它的跡象,我們把它稱為抗拒。
無意識的觀念是一種被排斥在意識之外的活力,有一種力量反對它們被意識接受,但並不排斥其他的觀念,即前意識的觀念。精神分析毫不懷疑,對無意識觀念的抗拒是由它們內容所包含的傾向引起的。於是得到了可以用我們現階段知識來描述的最有希望的理論。在構成心理活動的過程中,無意識是一個正常的不可避免的階段。每一種心理行為一開始都是無意識的,它或者保持這種狀態,或者發展成意識,這取決於它是否受到阻礙。前意識與無意識活動之間的區別並不是原來就有的,而是在拒絕產生後出現的。隻在這之後,前意識觀念與無意識觀念之間的差別有理論價值和實際意義,前者可以出現在意識中,並且在任何時候都能重新出現,後者則做不到。這種意識與無意識活動之間的假設關係可以做一個粗略恰當的類比,就是通常照相中的顯像。照相的第一階段是衝洗“底片”,每一張照片都要進行“底片處理”,有些相片拍得好,就可以進行“正片處理”,最後洗出相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