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學的研究把我們的興趣完全集中到被壓抑的方麵。自我這個詞在其本來意識上也是潛意識的,我們就希望更多地了解自我。到目前為止,從事研究唯一的指導是區分意識和潛意識的不同特點,最後我們卻發現這個性質本身就意義不明確。
現在我們的一切知識都總是和意識密切相聯的,即使潛意識的知識也隻有使它成為意識的才能獲得。這是怎樣成為可能的呢?當我們說“使它成為意識”的時候,這是什麼意思呢?它是如何發生的呢?
就此而言,我們已經知道在這一方麵必須的出發點是什麼。意識是心理結構的外表。也就是說,已把它作為一種能劃歸在空間上最靠近外部世界的係統了。
從外部(感知覺)和內部——我們稱之為感覺和情感——獲得的一切知覺從一開始就是意識的。但它是怎樣在思維過程的名義下和我們可以——模糊地、不確切地——概括起來的那些內部過程聯係起來呢,它們代表心理能量的移置,而這種能量在付諸行動的過程中,就在結構內部的某個地方獲得了。它們是向著允許意識發展的外表前進呢,還是意識向著它們走來?這顯然是當一個人開始嚴肅地采用心理生活的空間概念,或心理地形學的概念時所遇到的困難之一。這兩種可能性都同樣是不可想象的,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要有一個第三種可能性。
潛意識觀念和前意識觀念之間的真正差別就在於此:即前者是在未被認識到的某種材料中產生出來的,而後者則另外和言語表象聯係著。這是為前意識和無意識係統,而不是為它們和意識的關係,找到一個明顯標記的第一次嚐試。於是把“一件事情怎樣成為意識的呢?”這個問題說成“一件事情怎樣成為前意識的?”就可能更有利。且答案就會是:“通過和與之相應的言語表象建立聯係而成的。”
這些言語表象就是記憶痕跡:它們一度曾經是知覺,像一切記憶痕跡一樣,它們可以再次成為意識的。在我們進一步論述其性質之前,我們開始認識到一個新的發現,即隻有那些曾經是意識知覺的東西才能成為意識的,從內容(情感除外)產生的任何東西,要想成為意識的,必須努力把自己轉變成外部知覺:這可以通過記憶痕跡的形式來做到。
我們把記憶痕跡想象為包含在直接與前意識——意識知覺係統相連的係統中,這樣,關於記憶痕跡的精力貫注就可以很快地擴展到後一係統的成分上,這裏立刻使我想起了幻覺,想起了這個事實,即最生動的記憶總是可以從幻覺中又能從外部知覺中區分出來。但是我們還將發現,當一個記憶恢複時,記憶係統中的精力貫注仍將有效,而當精力貫注不僅從記憶痕跡向前意識知覺的成分擴展,而且完全越過了它時,就會產生一種不能從知覺中區分開來的幻覺。
言語痕跡主要是從聽知覺獲得的,這樣就可以說,前意識係統有一個特殊的感覺源。言語表象的視覺成分是第二位的,是通過閱讀獲得的,可以把它先放在一邊,除了聾啞人之外,那些起輔助作用的詞的感覺運動表象也是這樣。一個詞的實質畢竟是被聽見的那個詞的記憶痕跡。
我們決不要為了簡化而被引入歧途,以致忘記了視覺記憶痕跡的重要性——即那些(和語詞不同的)東西的重要性——或者否認通過視覺痕跡的恢複,思維過程就能成為意識的。在許多人看來,這似乎是一種適當的方法。在沃倫冬克的觀察中,研究夢和前意識幻想就能向我們提供這種視覺思維的特殊性質的觀念。我們知道,成為意識的一般說來隻是具體的思維主題,但卻不能對這個使思維具有獨特特點的主題,各成分之間的關係做出視覺的反映。因此,圖像思維隻是成為意識的一個很不完全的形式。在某種程度上,它比言語思維更接近於潛意識過程,而且毫無疑問在個體發生和種係發生上都比後者更加古老。
如果本身就是潛意識的東西借以成為前意識的方法,那麼對於被壓抑的東西怎樣才能成為(前)意識的這個問題,我們就可以做出如下回答。通過分析工作來提供前意識的中間聯係就可以做到。因此,意識就保持在原位;但另一方麵,潛意識則不上升到意識中。
鑒於外部知覺和自我之間的關係是相當清楚的,而內部知覺和自我之間的關係則需要做特別的研究。它再次引起了一種懷疑,即把整個意識歸屬於一個前意識知覺——意識的外表係統是否真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