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把從以上三個原由中得知的東西概括如下:第一,認同作用是與對象情感聯係的原初形式;第二,認同作用以退行的方式成為對力比多對象聯係的一種替代,正像靠對象內向投射到自我那樣;第三,認同作用可能隨著對與某些個別人分享的共同性質產生任何新感覺而出現。這種共同性質越是重要,這種部分的認同就可能變得越成功,因而它可能代表新的聯係的開端。
我們已經開始推測:群體成員之間的相互聯係就屬於這類認同作用的性質——以重要的情感共同性質為基礎。這種共同性質在於與領袖聯係的性質。另一種懷疑會告訴我們,我們還絕沒有窮盡認同作用問題,我們正麵臨著心理學稱之為“感情移入”的過程,而對我們的自我又是固有陌生的東西中起著最大的作用。但這裏隻把自己局限於認同作用的直接情緒結果上,而將認同作用對於理智生活的意義置而不論。
精神分析研究已經偶爾觸及更困難的精神病問題,這一研究也能在某些病例——這些病例並不直接給我們顯示出認同作用。我將詳細地討論兩個這樣的病例作為我們進一步考慮的材料。
大部分男同性戀的發生過程如下:一個年輕人在奧狄帕斯情結意義上不同尋常地長期而強烈固著於他的母親。但最後在青春期結束之後,用某個別的性對象代替他母親的時刻來到了。情況出現了突然的轉換:這個年輕人不是放棄母親,而把自己與她認同,把自己轉變成母親;現在為自己尋找能取代他的自我的對象——給這個對象以他從母親那裏體驗到的愛和關懷。這是一個經常發生的過程。它能像人們喜歡的那樣經常被證實,並且完全不依賴任何有關這種突然動機的假設。這種認同作用的一個驚人的特征是其豐富的範圍:它按迄今一直作為對象的模範來重新塑造自我的一個重要特性即特征。在此過程中,對象本身被拋棄——被保留在潛意識中的意義上,這是超出此刻討論之外的問題。與被拋棄或失去的對象認同,作為對於那一對象的替代——將對象內向投射於自我,這的確不再使我們感到驚奇。這類過程有時在小孩那裏可以直接觀察到。不久前,在《國際精神分析雜誌》上發現過這類觀察報告。不幸失去一隻小貓的一個兒童直截了當地宣稱,現在自己就是那隻小貓,並因此在地上到處爬行,不在桌上吃飯等等。
對象的內向投射的另一個例子,由分析憂鬱症所提供。我們把真實的或情感上的失去所愛的對象看做是憂鬱症最顯著的、令人興奮的原因。這些病例的主導特征是對自我殘酷的自貶,並與無情的自我批評和痛苦的自我責備結合在一起。分析表明,這種蔑視和這些責備說到底指向對象,代表著我向對象的報複。對象的陰影落在了自我身上——正如我在別處所說的那樣。在這裏,對象的內向投射無疑一目了然。
但是這些憂鬱症也向我們顯示某些別的東西,這可能對我們後麵的討論具有重要的意義。它們向我們表明,自我被劃分成兩半——其中的一半反對另一半。這另一半被內向投射所改變,並包含著失去的對象。但是如此殘酷行事的這另一半也不是不為我們所知。它包含著自我之內的良心和批判能力,甚至在正常時刻對自我持批判態度——盡管決不是那麼無情和不公正。在先前的場合,曾驅使我們做出這樣的假設:在我們的自我中形成了某種這樣的能力,使自己從自我中分離出來,並與它們發生衝突,我們稱之為“自我理想”。按其功能把自我觀察、道德良心、夢的稽查以及壓抑的主要影響歸咎於自我理想。我們說過,它是幼稚的自我從中享受自足的原始自戀的後續;它從環境的影響那裏逐漸收集環境施加給自我,而自我又總是不能達到各種要求。於是,當一個男人不能被自我本身所滿足時,仍然可能在從自我分化出來的自我理想中找到滿足。正如進一步表明的那樣,在觀察的妄想中,這種能力的瓦解變得明顯了,因而顯露了它在優勢力量(尤其是父親)的影響方麵的根源。
在這種自我理想和真實自我之間的距離的大小是因人而異的,就許多人而言,自我內部的這種分化並不比兒童有多少進展。但是在我們能利用這一材料理解群體的力比多組織之前,必須說明對象和自我之間相互關係的某些其他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