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自戀傾向(1)(2 / 2)

因為我想使心理學擺脫那些嚴格來講是其他領域的東西,怕是生物學的東西,所以我想在這裏說明,將自我本能與性本能分開的假說(即性欲本能理論)沒有什麼心理學的基礎,但是從本質上講,得到了生物學事實的支持。如果精神分析的工作能夠提出有關本能的更有價值的假說,那麼我完全可以放棄目前的假說。可惜的是迄今為止尚未發生這樣的事。當我們的研究越來越深入時,有可能會發現,性能量,即性欲衝動隻是對心理起作用的一般能量分化的產物。但是這種說法沒有什麼意義。它所涉及的東西離我們考察的問題如此遙遠,而且不能提供有用的知識,因此反對它或者肯定它都沒有用處。我們沒有興趣分析這種原始的同一性,就像人種的原始親緣關係與遺囑檢驗法庭所需要的親屬關係證明一樣不相幹。所有這些思辨都得不出什麼結論,因為我們無法等待其他科學為我們提供有關本能的現成理論。如果我們想通過對心理現象的綜合考察來洞察生物學的這個基本問題,那麼目前離這一目標還相去甚遠。讓我們充分認識犯錯誤的可能性,但是不要被我們最初采用的自我本能與性本能對立的假說的邏輯結論所嚇倒(對移情神經症的分析迫使我們得出這種假說),應該看看它是否一致並能得到有用的結果,是否也可以適用於其他疾病,例如精神分裂症。

直接研究自戀的方式看來有些特殊的困難。我們理解這種情況的主要工具也許仍然是對妄想癡呆的分析。就像可以通過移情神經症追溯性欲的本能衝動一樣,我們可以通過精神分裂症與妄想狂洞察自我的心理,而且很簡單。為了再次弄清楚什麼是正常的,我們顯然應該根據它的改裝和誇大來研究其病理。同時,我們也可以從其他來源獲得有關自戀的知識。我現在依次談論這些來源,它們是對於機體疾病臆想症和兩性之間愛的研究。

在估計性欲本能對於機體疾病的影響時,我遵照了費倫奇的建議,這是他在與我交談時提出來的。眾所周知,當一個人承受機體的痛苦和不適時,就會失去對外界事物的興趣,直到他們不再在意自己的苦難。更細致的觀察告訴我們,他同時也撤回了對自己所愛對象的性欲衝動。隻要他在受苦,他就停止了愛。有關這一事實的陳詞濫調並不能阻止我們用性欲本能理論的術語解釋它。我們可以這樣說:得病的人把性欲衝動的發泄撤回到自我,恢複健康後又送出去……這種愛的方式不管有多麼強烈,都會由於身體所受的痛苦而消失,並且突然為完全不同的情感所代替,這是喜劇作家寫得淋漓盡致的題目。

睡眠的情況和疾病一樣,意味著以自戀方式將性欲衝動撤回到主體,或者更確切地講,隻是滿足睡眠的願望。夢的利己主義與此極為合拍。對這兩種狀態,我們都有一些關於性欲衝動分配變化的例子,它們是自我變化的結果。

臆想症和機體疾病一樣表現為肉體的痛苦感覺,並一樣會對性欲衝動的分配產生影響。臆想症同時撤回對外部世界的興趣和性欲衝動(後者尤為明顯),使兩者都集中在引起患者注意的器官上。臆想症與機體疾病的區別也很明顯:後者的痛苦感覺來自可證明的機體變化,前者則沒有這種變化。但是,如果我們認為臆想症應該與神經症過程的一般概念一致,它也就有機體性的變化。那麼這種變化是在哪兒形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