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回顧自己的經驗,在其他神經症中也有可以和臆想症相比的肉體痛苦。我以前曾經說過,我傾向於把臆想症和神經衰弱、焦慮性神經症歸為第三種“真性神經症”。也許不必走得這麼遠,在其他一般神經症中也有少量的臆想症症狀。也許我們可以在焦慮性神經症及其附屬的歇斯底裏中找到最好的例子。這是我們熟悉的對痛苦敏感的器官原型,它可以發生某些變化,但並不算病,這就是處於興奮狀態的生殖器。它充血、膨脹、有分泌物,是多種感覺的機體。我們把能夠將性興奮的刺激傳入大腦的身體部分的活動稱為性感活動。考慮到早已習慣的有關性欲理論的結論,想到身體的某些部分,即性感帶能夠替代生殖器產生類似的行為,我們還是跨進了一步。我們可以把性感活動看成是所有器官都具有的一種性質,於是可以說,身體任何部位都不同程度地受這種性質的影響。器官中性感帶的變化有可能與自我的性欲衝動發泄的變化相互平行。在這些例子裏可能包含著對臆想症的最終解釋,以及它如何像真正的器官疾病那樣影響性欲衝動的分配……
我在這裏想進一步探討妄想癡呆症的機製,並把那些似乎值得考慮的概念做一番總結。在我看來,妄想癡呆症與移情神經症之間的差別在於環境。前者由於挫折使性欲本能不再依附於幻想中的對象,而是返回到自我,誇大狂就是對這大量的性欲本能的控製,它相當於幻想創造的內傾性,可以在移情神經症中看到。妄想癡呆的臆想症類似於移情神經症的焦慮,是心理器官這種努力的失敗引起的。我們知道,神經症的焦慮可以通過心理的“功能轉換”解除,例如轉化反動形成和防禦形成(恐怖症)。妄想癡呆中的相應過程是努力複原,該病最明顯的特征也由此產生。妄想癡呆也常伴隨有部分性欲衝動脫離對象的現象,雖然並非一定。因此,我們可以在臨床中區分三組現象:(1)代表正常狀態或神經症殘餘的現象(殘跡現象);(2)代表病態過程(性欲衝動脫離對象,進一步是誇大狂、臆想症、情感障礙和每一種退化);(3)代表複原的努力。在(3)中,性欲衝動在歇斯底裏(精神分裂症或妄想癡呆)或強迫性神經症(妄想狂)後再次依附於對象,並在與原來不同的層次和條件之下產生新的性欲衝動的發泄。在這種方式的移情神經症與相應的正常自我形成之間的差異,使我們最深刻地洞察了心理器官的結構。
研究自戀的第三種方式是觀察人們在戀愛時千差萬別的行為。大多是這樣:性欲衝動的對象首先隱藏在自我的性欲衝動之後,因而在考慮兒童(成人也如此)的對象選擇時,我們首先注意到,他從得到滿足的經驗裏選擇自己的性對象。最初體驗到的自發性欲滿足與服務於保存自我的生命機能相聯係。這種性本能得到自我本能的支持,隻是到了後來才不依賴於它們。即使這樣,我們也能從這一點上看到原來的依賴關係,即對兒童進行撫養、關懷和保護的人成為他最初的性對象。也就是說,最初是他的母親或者替代母親的人。我們把這種類型和對象選擇根源稱作依賴型,與它並列的還有第二種類型,我們雖然沒有設想它的存在,但精神分析的研究卻揭示了出來。我們發現,特別是那些性欲本能的發展受到過障礙的人,就像倒錯和同性戀一樣,在選擇自己所愛的對象時可以用自己而不是自己的母親作為模型。他們明確地把自己作為戀愛的對象來追求,這種選擇對象的類型可以叫做自戀……
這並不意味著可以根據他們對象的選擇究竟符合依賴型還是自戀型,把人分為截然不同的兩類。我們寧可假設兩種類型在每個人身上都存在,雖然有所偏重。我們認為,人原來有兩個性對象:自己與照料自己的女人,因而我們主張每個人都有原始的自戀。它可以長期左右人的對象選擇。
進一步把男人和女人進行比較說明。在對象選擇的類型方麵,男女有著根本的差別,雖然這些差別不太普遍。完全的依賴型對象戀是男人的特點,它表現為性崇拜。這無疑源自童年的原始自戀,而現在轉移到了性愛對象上。這種性崇拜是愛的特殊狀態的根源,是神經強迫的暗示狀態,可以追溯到自我傾注於所愛對象的性欲本能的枯竭。
在女人中最常見的類型有不同的過程,這也許是純粹的真實的女性類型。隨著青春期的發展,女性器官成熟起來(這之前它一直處於潛伏狀態),引起原始自戀的強化,不利於真正對象戀及其伴隨物性崇拜的發展。在女人中產生了一定的自信(特別是在變得漂亮時),補償了她在選擇對象方麵的社會限製。嚴格地講,女人愛戀自己的程度可以與男人愛她們的程度相比。她們並不需要在愛別人的方向上發展,隻需要被人所愛。男人的傾心滿足了這種條件。必須承認,這種類型的婦女對人類的性生活是非常重要的。這樣的女人對於男人具有極大的魅力,這不僅是因為美的緣故(一般來講她們是非常美的),而且是因為某種有趣的心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