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幸福與痛苦(2)(1 / 2)

另外一種方法所起的作用更有力、更徹底。它把現實看作是唯一的敵人,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是不可能在其中生活的。所以,如果人們要得到幸福,就必須斷絕與現實的一切聯係。隱士便無視現實的世界,並可能斷絕了與它的來往。但是,人們可能做得更多,可能試圖再創造現實世界,建立另一個世界來取代原來的世界。在那裏,現實世界中最不堪忍受的東西消除了,取而代之的是人們所希望的東西。但是,無論誰踏上了這條通往幸福的道路,絕對蔑視現實,他都注定一無所獲,這是一條規律。他在現實麵前太渺小了。他瘋狂了,找不到一個幫助他實現他的妄想的人。然而可以認為,我們每個人都在某一個方麵表現得像一個患妄想狂的人,通過建立一個希望來糾正他所不能容忍的那部分現實,並把這種妄想納入現實。相當多的人想要通過以妄想再造現實來獲得穩定的幸福,預防痛苦。這種做法是很普通的,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人類的宗教應該屬於這類群眾性的妄想。不用說,具有妄想的人是永遠不會這樣來認識妄想的。

我沒有列舉出人們努力獲得幸福和避免痛苦的一切辦法,但也知道,這種題材還可以有不同的處理。還有一個尚未提到的辦法。不是因為我忘記了,而是因為它與我們以後所要講的內容有關。在所有這些方法中,人們怎麼可能忘掉這種生活藝術中的方法呢?很顯然,它把各種特性都完美地結合起來。當然,它也旨在使主體獨立於命運。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它把滿足置於內部神經活動中,在這樣做時,它利用了原欲的可轉移性。但是,它並沒有脫隔外部世界,相反它緊緊地抓住了外部世界的對象,並通過與外部世界對象的感情上的聯係而獲得幸福。它並不滿足於避免不快的目標——我們可以稱之為具有消極順從性質的目標;它毫不注意這個目標,把它撇在一邊,而是堅持原來的狂熱的奮鬥,以求積極地去獲得幸福。但事實上它也許比其他的方法更接近避免不快的目標。當然,我們正在談論的這種生活方式,就是以愛為一切事物的中心,並在愛與被愛中尋找一切滿足。我們都很自然地具備了這種心理態度;愛的表現形式之一——性愛——使我們強烈地體驗到一種壓倒一切的快感,並因此為我們提供了尋找幸福的模式。應該沿著我們首次發現的道路堅持不懈地尋找幸福,還有什麼比這更自然的嗎?這種生活方式的弱點很容易看到,不然沒有人會想到要放棄這條通往幸福的途徑,而踏上其他的途徑。這個弱點是,當我們愛時,我們在防備痛苦方麵比在任何時候都束手無策;當我們失去了我們所愛的對象或它的愛時,我們比在任何時候都感到痛苦而又孤獨無援。但是,這並不否定建立在愛的價值基礎之上的、作為達到幸福的一種手段的生活方式。

在這裏,可以接著探討一個有趣的情況,即生活中的幸福主要是在對美的享受中得到的,無論美以什麼形式——人類形體和姿態的美,自然物體和風景的美,藝術創作甚至科學創造的美——被我們所感知和評價都不例外。這種對生活目標的美學態度是不能抵禦痛苦的威脅的,但是它能彌補很多東西。美的享受有一種獨特的令人微醉的感覺;美沒有顯而易見的用途,也沒有明確的文化上的必要性。但是文明不能缺少它。美學所要探討的是在什麼情況下事物才被人們感覺為美,但是,它不能解釋美的本質和根源,而且正像時常出現的情況一樣,這種失敗被誇張而空洞的浩瀚詞藻所掩蓋。不幸的是精神分析幾乎沒有談論到美。唯一可以肯定的便是美是性感情領域的衍生物,對美的熱愛是目的受到控製的衝動的最好的例子。“美”和“吸引”最初都是性對象的特性。這裏值得指出的是雖然觀看生殖器可以令人興奮,但是生殖器本身不能被看成是美的,相反美的性質似乎與某些次要的性特征相關。

盡管我的上述列舉不全麵,還要鬥膽說幾句話來作為我探討的結論。快樂原則迫使我們接受的實現幸福的意圖是不能實現的,但是我們不應當實際上也不可能不通過某些手段來努力使快樂原則的意圖接近於實現。通向幸福的道路是迥異的:我們或者可以把重點放在這個目的的積極的一麵,即獲得快樂的一麵;或者可以把重點放在消極的一麵,即避免不幸的一麵。這兩條道路都不能夠使我們獲得所企望的一切。在較弱的意義上——認為在這種意義上幸福是可能達到的——幸福就是個人原欲的有效利用問題。適用於每個人的金鑰匙是不存在的,每個人都必須自己尋找能夠拯救他的特定方式。各種不同的因素都能影響個人的選擇。問題在於他從外部世界中能有希望得到多少真正的滿足,能在多大程度上獨立於外部世界,感到能有多大的力量按照自己的意願改造外部世界。這裏起著決定作用的是個人的心理特性,與外部環境沒有關係。注重愛的人首先注意的是他與其他人的感情關係;自戀的人喜歡自給自足,在內部精神過程中尋找主要的滿足;重視行動的人永遠也不會放棄他能夠借以嚐試他的力量的外部世界。在這些類型的第二類中,個人的才能特性以及他所能達到的本能升華的程度決定著他的興趣所在。任何極端的選擇都要受到懲罰,因為如果被一選中的生活方式證明不充分,那麼個體就處於危險狀態中。正如謹慎的商人不把所有的資本投在一項事業上,處世哲學大概也會勸告我們不要把所有的滿足都寄托在一個抱負上。它的成功是不能卜測的,因為它取決於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或者就取決於心理素質使本身的作用適應環境,然後再利用環境創造快樂的能力。如果一個人的本能素質天生就不好,又沒有真正經受過對他的日後成功是必不可少的原欲成分的轉變和重新組合,他就很難從外部世界中獲得幸福,尤其是在他遇到艱巨任務的時候。作為最差的一種生活方式,他可以逃入精神官能症狀態:在年輕時,他通常能夠實現這種逃脫;在晚年,當他看到對幸福的追求一無所得時,他還能夠在劇烈的麻醉物所產生的快樂中找到慰藉,或者在一種精神變態中進行絕望的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