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嫉妒心的人要明白這樣的道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又都有自己的短處,萬事萬物不可能平均發展,社會上不存在絕對的平均。對待自己覺得不公平的事,要努力調整自己的心態,樹立起競爭心理,通過自己不斷努力,尋找一切機會表現自己,使自己盡早被社會所承認。所以正確的態度應是歡迎別人超過自己,學趕先進,與先進人物一起,同心同德,互幫互助,共同前進。
□如何少追求物質多追求理想
美國的亞曆山大·辛得勤指出:人生的藝術,隻在於進退適時,取舍得當。因為生活本身即是一種悖論:一方麵,它讓我們依戀生活的饋贈;另一方麵,又注定了我們對這些禮物最終的棄絕。正如先師們所說:人生一世,緊握雙拳而來,平攤兩手而去。
人生是如此的神奇,這神靈的土地,分分寸寸都浸潤於美之中,我們當然要緊緊地抓住它。這,我們是知道的,然而這一點,又常常隻是在回顧往昔的時候才為人覺察,可是一旦覺察,那樣美好的時光已是一去不複返了。凋謝了的美,逝去了的愛,銘記在我們的心中。生活的饋贈是珍貴的,隻是我們對此留心甚少。人生真諦的要旨之一是:告誡我們不要隻是忙忙碌碌,以至錯失掉生活卻可歎、可敬之處。虔誠地恭候每一個黎明吧!擁抱每一個小時,抓住寶貴的每一分鍾!
執著地對待生活,緊緊地把握生活,但又不能抓得過死,鬆不開手。人生這枚硬幣,其反麵正是那悖論的另一要旨:我們必須接受“失去”,學會怎樣鬆開手。
這種教誨確是不易領受的,尤其當我們正年輕的時候,滿以為這個世界將會聽從我們的使喚,滿以為我們用全身心的投入所追求的事業都一定會成功。而生活的現實仍是按部就班地走到我們的麵前,於是,這第二條真理雖是緩慢的,但也是確鑿無疑地顯現出來。
我們在經受“失去”中逐漸成長,經過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我們隻是在失去娘胎的保護才來到這個世界上,開始獨立的生活;而後又要進入一係列的學校學習,離開父母和充滿童年回憶的家庭;結了婚,有了孩子,等孩子長大了,又隻能看著他們遠走高飛。我們要麵臨雙親的謝世和配偶的亡故,麵對自己精力逐漸的衰退。最後,我們必須麵對不可避免的自身死亡,我們過去的一切生活,生活中的一切夢都將化為烏有!
但是,我們為何要臣服於生活的這種自相矛盾的要求呢?
明明知道不能將美永久保持,可我們為何還要去造就美好的事物?我們知道自己所愛的人早已不可企及,可為何還要使自己的心充滿愛戀?
要解開這個悖論,必須尋求一種更為寬廣的視野,透過通往永恒的窗口來審度我們的人生。一旦如此,我們即可醒悟:
盡管生命有限,而我們在世界上的“作為”卻為之織就了永恒的圖景。
人生決不僅僅是一種作為生物的存活,它是一些莫測的變幻,也是一股不息的奔流。我們的父母通過我們而生存下來,我們也通過自己的孩子而生存下去。我們建造的東西將會留存久遠,我們自身也將通過它們得以久遠的生存。我們所選就的美,並不會隨我們的湮沒而息滅。我們的雙手會枯萎,我們的肉體會消亡,然而我們所創造的真、善、美則將與時俱在,永存而不朽。
查斯特·菲爾德爵士提醒我們:“不要枉費了你的生命,要少追求物質,多追求理想。因為隻有理想才賦予人生以意義,隻有理想才使生活具有永恒的價值。”
□為什麼不要嫉妒別人的成功
英國哲學家斯賓諾莎說:“嫉妒是一種恨,這種恨使人對他人的幸福感到痛苦,對他人的災難感到快樂。”
巴爾紮克說:“嫉妒者受到的痛苦比任何人遭受的痛苦更大,他自己的不幸和別人的幸福都使他痛苦萬分。嫉妒心強的人,往往以恨人開始,以害己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