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戰勝自我心理谘詢(6)(1 / 3)

伯特蘭·羅素是20世紀聲譽卓著、影響深遠的思想家之一,195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他在其《快樂哲學》一書中談到嫉妒時說:“嫉妒盡管是一種罪惡,它的作用盡管可怕,但並非完全是一個惡魔。它的一部分是一種英雄式的痛苦的表現;人們在黑夜裏盲目地摸索,也許走向一個更好的歸宿,也許隻是走向死亡與毀滅。要擺脫這種絕望,尋找康莊大道,文明人必須像他已經擴展了他的大腦一樣,擴展他的心胸。他必須學會超越自我,在超越自我的過程中,學得像宇宙萬物那樣逍遙自在。”

1.胸懷大度,寬厚待人,需要戰勝自己內心的嫉妒

19世紀初,肖邦從波蘭流亡到巴黎。當時匈牙利鋼琴家李斯特已蜚聲樂壇,而肖邦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然而李斯特對肖邦的才華卻深為讚賞,怎樣才能使肖邦在觀眾麵前贏得聲譽呢?李斯特想了個妙法:那時候在鋼琴演奏時,往往要把劇場的燈熄滅,一片黑暗,以便使觀眾能夠聚精會神地聽演奏。李斯特坐在鋼琴麵前,當燈一滅,就悄悄地讓肖邦過來代替自己演奏,觀眾被美妙的鋼琴演奏征服了。演奏完畢,燈亮了,人們既為出現了這位鋼琴演奏的新星而高興,又對李斯特推薦新秀的行為深表欽佩。如果李斯特嫉妒肖邦的才華,他就會成為曆史上的醜角,就不會成為一個偉大的藝術家。

2.自知之明,客觀評價自己,還需要戰勝自己的虛榮心

當嫉妒心理萌發時,或是有一定表現時,能夠積極主動地調整自己的意識和行動,從而控製自己的動機和感情。這就需要冷靜地分析自己的想法和行為,同時客觀地評價一下自己,從而找出一定的差距和問題。當認清了自己後,再重新評價別人,自然也就能夠有所覺悟了。

如果一個人不能正確地評價自己,就會和其他人一直在比較。所有的陰影,都因比較而來。比較會導致自卑,越比較,越自慚形穢,樣樣事情變得杯弓蛇影,就算再有嚐試的機會也裹足不前,士氣、勇氣、誌氣皆化為烏有。

人們在社會裏的種種所謂標準,也並非是一成不變的:知識水準的評定、婚姻製度、貧窮或富有、成功或失敗、堅強或懦弱、健康或病態、清高或世俗,現代人對這些看法的改變,也變化得越來越快。一個人實在沒必要對自己老是耿耿於懷,耗費自己一生寶貴精力去對種種其實不甚穩定的看法作誠惶誠恐的比較。

3.少一份虛榮就少一份嫉妒心

虛榮心是一種扭曲了的自尊心。自尊心追求的是真實的榮譽,而虛榮心追求的是虛假的榮譽。對於嫉妒心理來說,它的要麵子,不願意別人超過自己,以貶低別人來抬高自己,正是一種虛榮,一種空虛心理的需要。單純的虛榮心與嫉妒心理相比,還是比較好克服的。而二者又緊密相連,相依為命。所以克服一份虛榮;已就少一分嫉妒。

學會說:“是,就是如此,那又怎樣?”

而自我的另一端,優越感。它的傷害,也同樣巨大。一旦抓緊自己優越條件的人,惶惶終日,就為了要維持狀態。自己擁有優越感,就再也不能接受比他更優越的事物。他隻能看到比他低劣的,這樣他心理才會好過,才能有安全感。這種人再也沒有機會學習到更好的事物。有優越感的人,整天都在一種防範、衡量、不斷比較、據為己有的狀態下生活,既不能吸收,也不願付出,就隻能維持。這哪能快樂?

無論是自卑還是自負,都嚴重阻礙了人生。不去比較,就會感到滿足,也不會因為沾沾自喜而頭腦膨脹。別人接不接受你其實沒什麼大不了,你卻一定要接受自己,相信自己,對自己感到滿意。

快樂之藥可以治療嫉妒,戰勝自己。

快樂之藥可以治療嫉妒,是說要善於從生活中尋找快樂,就像嫉妒者隨時隨處為自己尋找痛苦一樣。如果一個人總是想:比起別人可能得到的歡樂來,我的那一點快樂算得了什麼呢?那麼他就會永遠陷於痛苦之中,陷於嫉妒之中。快樂是一種情緒心理,嫉妒也是一種情緒心理。何種情緒心理占據主導地位,主要靠人來調整。

相傳,有一武士向一禪師請教地獄與天堂問題。禪師看了武士一眼說:“你雖是一個武士,但沒有人會重用你,因為你醜而且笨。”武士一聽勃然大怒,他拔出寶劍就要向禪師砍去。

禪師不為所動,反而輕聲細語地說道:“地獄之門由此打開。”

武士聞聽此言,知道自己錯了,立刻棄刀於地並謙和有禮地向禪師鞠躬道歉,心中滿是慚愧。這時候,隻見禪師微微一笑,手拈銀須脫口說道:“天堂之門由此打開。”禪師大智大慧,舉手投足間就將人生的兩極解釋得淺顯明白。古人說:境由心造。是下地獄還是上天堂,往往隻在一念之間,天堂是人造的。

人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求福、求富、求快樂、求美滿的過程。所謂天堂,就是一生都能幸福、平安、富貴、吉祥快樂、如意美滿,如果一個人一生能集此於一身,那他生前就已經生活在天堂,又何必祈求死後上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