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原本快樂的晚上泡湯了。直到上床前,你還遲遲不能平靜內心的氣忿和懊惱,你覺得應該把這個客戶列為“拒絕往來戶”。
第二天早上大約9點鍾,你坐在辦公室桌前,桌上的電話鈴響了,是那個客戶打來的。
他急急地解釋說:“昨天晚上沒到你辦公室來,我很抱歉。
因為在路上,我們發生很嚴重的意外。由於下雨路滑,我的車子撞車了。從昨天晚上一直到現在,我們都在醫院裏,我曾打過電話,不過那時你大概走了。”
你還會生他們的氣嗎?你還會認為他們不講信用,說話不算數,而且應該“拒絕往來”嗎?不,當然不會。你可能還會有一點愧疚感,因為他們是來拜訪你的路上出事的。現在你了解了吧!
每個人都渴望被別人了解,這種心態的產生是由於他們不了解自己。蘇格拉底的不朽名言,“了解自己”所影射的是一種追尋的精神———而不是一種目的。
心理學家伯格博士說得好:“的確,人類內心深處一直渴求被了解,就像花朵需求陽光的照射一樣。”
所以安東尼·羅賓說,人類需要被了解。還有什麼比和別人達成良好的溝通,付出你的關心去了解別人,更能和他們相處偷快呢?
有多少家庭的破碎,就是由於彼此無法滿足被了解的渴求而造成的。你看很多男女,彼此之間並沒有真正的愛,他們也不重視對彼此的了解。“家裏沒有人了解我”這雖然是一句常聽見的老話,但是它所包含的意義,卻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另外,受雇的職員也可能發出不平之鳴:“我知道我有時候傻裏傻氣的,而且好像不怎麼用力。我可能會上班摸魚,午餐時間在餐廳發牢騷。但是在你炒我魷魚,或者認定我在公司沒有貢獻之前,請替我想想。我家裏有一大堆問題,而且整天站著,將資料放進檔案,這樣機械性的工作使我覺得很疲倦。
求求你,了解我吧!”
小孩子也是一樣:“我的成績不及格,但是爸爸、媽媽,在你們處罰我之前,你們為什麼不先了解我。我努力了,但是我就是不喜歡那種課,而老師又老是挑我毛病,有一次還叫我在全班同學麵前罰站,害我好臭。我知道你們可能會禁止我一個星期內出去玩,但是求你們試著了解我一次就好了。”
買東西的人可能也有意見要對推銷員說:“等一下,你講了一大堆道理,就是要找理由賣出你的產品,我知道你準備了很多精心設計過的方法要叫我掏腰包。但是你怎麼會知道我需要你所賣的東西?你並不了解我。”
推銷員通常都不太用心,他們隻是一味相信,他們的產品就是客戶所需要的,他們從來不試著去了解客戶,然而這卻是維係任何一種人際關係所必備的。了解必須是經過相互溝通,而不是想當然的事。有時候需要以言語或行動表達出來,有時卻隻需要心照不宣的默契,隻需要幾句話也許就能打開別人心中的結。
不要忘記了一條解決人際關係的法則:“你給別人需要的,他們也會給予你所需要的。”
如果你沒有付出了解的心,你就甭想跟別人愉快相處,無法跟孩子進行溝通,工作的進展可能緩慢,也無法和你周圍的人發展更深刻、更親切的人際關係。
與人相處時,你必須隨時記得這個原則,並努力去做。雖然有時候會遇到困難,而有時你可能會忘記。但是盡力去做。
當你初嚐果實時,你就能獲得莫大的鼓勵。
達到了解的效果,並沒有一定的方式。如果真的有的話,世界上就不會有戰爭、分離、家庭破裂、鬥爭或暴力犯罪事件發生。不過我們可以提出一些想法和意見,如果每個人都能遵循,那麼至少可以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了解,真正能防止在人際關係上挫敗。
□如何巧妙掌握“控製法”
平庸和軟弱是失敗者的通病,成功者正視弱點,克服弱點,及時總結經驗,從頭再來。
一位企業家談到他創業初期因為自身弱點得到的教訓:
那時我還年輕,和大樓管理員發生了誤會,導致我倆彼此仇恨。管理員為表示不滿,當他知道隻有我一人在大樓裏時,就幾次關掉電閘,我決定反擊。一個星期天,我在辦公室準備第二天晚上發表的演講稿,而當我剛剛在書桌前坐好,電燈熄滅了。
我火冒三丈,立刻跳起來,奔向大樓地下室,我知道在那裏能找到那位管理員。當我到那兒時,發現他正忙得很,也得意得很,一邊把煤一鏟鏟送進鍋爐內,一邊吹著口哨,仿佛什麼事情都未發生似的。我立刻對他破口大罵,在五分鍾內,我以比他正照顧的那個鍋爐內的火更熱辣辣的詞句對他痛罵。最後,我實在想不出罵人的詞句了,隻好放慢了速度。這時候,他站直身體,轉過頭來,臉上帶著微笑,並以一種充滿鎮靜與自製的柔和聲調說:“呀,你今天有點激動吧!”他的態度和他的話就像是一批銳利的短劍,一下子刺進我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