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孩子的思維有什麼特點呢?
孩子的思維與成人大不相同,孩子的思維活動一開始是以實物和活動為基礎的,思維在具體的感知和行動中進行。孩子看見了布娃娃才會想起用布娃娃做遊戲,如果媽媽拿走了布娃娃,孩子的思維也隨著布娃娃一同消失了。當抱著心愛的布娃娃做遊戲的時候,倘若沒有看見小勺、小碗,他就絕不會想到給布娃娃“喂飯”、“喝水”。生活中還常常發生這樣的現象:
當你給孩子一套積木,要求他先想好怎樣搭以後再開始玩時,孩子卻憤憤不平地抗議:“我不要想,我要搭!”當一塊一塊積木累積堆高了,孩子會高興地叫起來:“啊,房子!我在造房子!”這種現象很正常,因為孩子不會先想好再行動,而隻能是一邊行動一邊想,一旦動作停止或轉移,思維活動也就停止或轉移了。這種直覺行動思維的典型特征正是人類思維的初級形態,一般大約發生在2歲左右的孩子身上。
進入幼兒期(3—7歲),兒童的具體形象思維逐步發展起來。這一特點在5歲左右的孩子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這種思維主要是依靠具體形象和已有表象來進行。當孩子思考3+2=?時,其頭腦中思考的必然是“3個香蕉加2個蘋果”或“3顆糖加2顆糖”。
更為有趣的是,一位年過半百的老人摟著自己心愛的小孫子感慨萬分地說:“孩子,你真幸運!爺爺像你這麼大的時候卻是生活在黑暗的舊社會……”而5歲的小孩子想的卻是,黑暗的舊社會一定是黑乎乎的,走路必須用燈照明。
隨著孩子語言的發展和知識經驗的增長,6~7歲的孩子開始出現抽象邏輯思維的萌芽,也就是說,開始依靠概念、判斷和推理進行思維了。最明顯的表現是,他們對事物的了解不僅停留在現象上,而常常是“追根究底”,提出的問題涉及到事物的本質或事物之間的相互聯係。類似“人為什麼飛不起來”、“下雨前螞蟻為什麼要搬家”等問題令你難以招架。他還能結合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實例,理解和掌握“勇敢”、“認真”、“團結友愛”、“互相幫助”等等一些抽象概念。當孩子不慎重重地跌了一跤,他會強忍疼痛,竭力裝得若無其事的樣子,嘴裏自我標榜:“我很勇敢,我才不怕疼呢!”那副天真的模樣令人忍俊不禁,讓做父母者樂不可支。
□如何激發孩子的學習智慧
小朋友經常會提出這樣一些問題:天空為什麼是藍的?人為什麼會呼吸?向日葵為什麼總是麵向太陽?等等。
這種情況實際上正是孩子好奇心的表現。好奇心是兒童的天性,是孩子們求知的一種反應,也是兒童智慧的火花。他們有探索現實生活中各種未知事物的強烈願望,對周圍的一切感到陌生、新鮮、好奇。
正是出於各種好奇的心理和舉動,有時難免要闖禍,如把鬧鍾拆開,以弄清鬧鍾為什麼會打鈴。有時他們對大人所說的,也要親自試一試,企圖自己找出答案。平時孩子們往往愛問“為什麼”,有的家長由於不了解他們這種好奇、好問的特點,把這些正常現象看成是搗亂、淘氣,對孩子提出的問題往往采取冷淡、漫不經心、支吾搪塞的態度,或者不予理會。這種做法會有損於孩子智慧幼芽的生長,挫傷他們求知的積極性。要知道,兒童的智力正是在滿足好奇中得到發展的。
對於求知欲旺盛的孩子來說,最大的快樂莫過於知道了從前不知道的奧秘,揭開奧秘後所體驗到的愉快和滿足的情感,反過來又激起新的探索興趣。作為家長,不僅要尊重、保護和正確引導孩子的好奇心,而且應努力激發他們的好奇心,使幼稚的好奇心發展為強烈的求知欲。對孩子提的問題,要確切、通俗易懂、有條理地給以答複,如果暫時答複不了,可以告訴他:“這個問題等弄明白以後再告訴你。”但是切記事後一定要兌現。如果對孩子求知的欲望采取應付的態度,不僅會抑製孩子的好奇心的發展,也會影響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對今後的教育不利。
與此同時,更要鼓勵孩子自己去了解豐富多彩的自然界和紛繁複雜的社會,讓他們大膽提出問題,並引導他們通過自己讀書、觀察、思考,尋找正確的答案。
明明還沒上小學就開始用鉛筆畫圖、寫字等,覺得高興極了。當發現母親不用鉛筆而使用鋼筆時,即對鋼筆產生興趣。
鋼筆不像鉛筆要削,用起來比較便利,也就開始對鋼筆構造有興趣。母親拿支不能用的鋼筆給他,並說:“實際構造媽媽也不清楚,你拿去琢磨琢磨吧!”意思是要他拆下來看。但對一個未上學的小孩而言,拆鋼筆並非是件容易的事,可是他真有耐心,整天觀察鋼筆的構造。
明明母親看他對收音機也有興趣,就給他一台報廢的收音機,讓他拆下來徹底研究。這樣久而久之,他一直對理工特別有興趣。因為有興趣,學習成績也特別好。現在他在一所重點大學學電子工程。
把家裏不用的東西儲藏起來,等到孩子有興趣時,就交給他拆下來研究,這位母親真是懂得如何教育孩子。
當孩子對某件物品感興趣時,把實物給他拆下來研究,可使他對理科感興趣。孩子對學習有了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成功的希望也就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