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失敗是對一個人人格的試驗
要測驗一個人挑戰自己的品格,最好是看他失敗以後怎樣行動。失敗以後,能否激發他的更多的計謀與智慧?能否激發他潛在的力量?是增加了他的決斷力?還是使他心灰意冷呢?
愛默生說:“偉大高貴人物最明顯的標識,就是他堅定的意誌,不管環境變化到何種地步,他的初衷與希望,仍然不會有絲毫的改變,而終至克服障礙,以達到所企望的目的。”
也許過去的一切,對一些人來說是一部極痛苦、極失望的傷心史。所以,有的人在回想過去時,會覺得自己處處失敗、碌碌無為,他們竟然在衷心希望成功的事情上失敗了,或許他所至親至愛的親屬朋友,竟然離他而去,也許他們曾經失掉了職位,或是經營失敗,或是因為種種原因而不能使自己的家庭得以維係。在這些人看來,自己的前途似乎是十分的慘淡。然而即便有上述的種種不幸,隻要你不甘屈服,則勝利就在前方,就在向你招手。
失敗是對一個人人格的試驗,在一個人除了自己的生命以外,一切都已喪失的情況下,內在的力量到底還有多少?沒有勇氣繼續奮鬥的人,自認失敗的人,那麼他所有的能力,便會全部消失。而隻有毫無畏懼、勇往直前、永不放棄人生責任的人,才會在自己的生命裏有偉大的進展。
有人或許要說,已經失敗多次了,所以再試也是徒勞無益,這種想法太自暴自棄了!對意誌堅定永不屈服的人,就沒有所謂失敗。無論成功是多麼遙遠,失敗的次數是多麼多,最後的勝利仍然在他的期待之中。狄更斯在他小說裏講到一個守財奴斯克魯奇,年青時是個愛財如命、殘酷無情的家夥,他甚至把全部的精力都鑽在錢眼裏。可是到了晚年,他竟然變成一個慷慨的慈善家、一個寬宏大量的人、一個真誠愛人的人。狄更斯的這部小說並非完全虛構,世界上也真有這樣的事實。人的本性都可以由惡劣變為善良,人的事業又何嚐不能由失敗變為成功呢?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也不少,許多人失敗了再起來,抱著不屈不撓的無畏精神,向前奮進,最終竟然獲得了成功。
世界上有無數的人,已經喪失了他們所擁有的一切東西,然而還不能把他們叫做失敗者,因為他們仍然有永不屈服的意誌,有著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
世間真正偉大的人,對於世間所謂的種種成敗,並不介意,所謂“不以物喜,不以已悲”這種人無論麵對多麼大的失望,絕不失去鎮靜,這樣的人終能獲得最後的勝利。在狂風暴雨的襲擊中,心靈脆弱的人們隻有束手待斃,但這些人的自信精神、鎮靜氣概,卻依然存在,而這種精神使得他們能夠克服一切壞的境遇,去獲得成功。
溫特·菲力說:“失敗,是走上更高地位的開始。”許多人所以獲得最後的勝利,隻是受恩於他們的屢敗屢戰。對於沒有經曆過大失敗的人,有時反而讓他不知道什麼是大勝利。通常來說,失敗會給挑戰自己的人以果斷和決心。
□為什麼苦難往往是經過化妝了的幸福
皮魯克斯說:“任何一名敢於挑戰自己的人都應該明白:
失敗會改善人的性情和強化人的意誌。即使是悲傷,也以一種奇妙的方式和快樂與溫和聯係在一起。約翰·班揚曾說過:“如果失敗是合法的,人們會祈禱更大的苦難,因為它會帶來更多的幸福。這就是挑戰後得到的幸福。”
和快樂一樣,苦難也毫無疑問是上帝給人生的恩賜,但是,它對一個人品格的磨煉卻比快樂要大得多。它磨煉和美化人的個性,教給人以耐心和服從,提升出最深邃和最高尚的思想。
“曾經在地球上生活過的最優秀的人,
必定是曾經遭受過苦難的人,
他溫順、柔和、耐心、謙遜而又精神平靜,
這種人才是在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的第一個真正的紳士。”
苦難或許是命運設定的手段,通過苦難就可以磨煉和產生出品德高尚的人。假如幸福是人生的目標,那麼悲傷就是達到這一目的所必不可少的條件。
即使痛苦也並不完全令人討厭。一方麵,它與苦難相親相愛,另一方麵,它又與幸福毗鄰。痛苦和悲傷一樣,都是手段。苦難從一方麵看,它是一種不幸;但是從另一方麵看,它又是一種磨煉。如果沒有苦難,那麼人性中最好的部分會酣睡不醒。實際上,我們可以說:痛苦和悲傷是一些人獲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條件,也是刺激他們的才能發育成熟的必不可少的手段。雪萊曾經以詩的語言說道:
“最為不幸的人被苦難撫育成了詩人,
他們把從苦難中學到的東西
用詩歌教給別人。”
假使拜倫擁有幸福的生活,美好的婚姻,成了掌璽大臣或郵政總長,那麼他還會去歌唱嗎?
有時,一個悲傷的人會冷靜地對待生活。“他們知道,誰沒有經受過苦難呢?”一位哲人說。當大仲馬問拉布爾“什麼使你成為一位詩人”時,拉布爾回答說:“是苦難!”首先是妻子的去世,接著是孩子的夭折,使拉布爾陷入了巨大的悲痛和非常的孤寂之中,最後他不得不從詩歌中去尋求解脫。加斯克爾夫人的優秀作品也是在巨大的家庭苦難中創作出來的。最近,一位作家在談及個人的感受時說:“娛樂消遣,在很大程度上說來,是在親人去世之後,從生活的極度空虛和寂寞中解脫出來的。她通過創作一係列的作品,增加了朋友的數量,也擴大了交往的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