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學對我說:“以前我有什麼問題都願意對媽媽講,自從上了初中後,我不再對媽媽說什麼。有時她主動問我,我都表現出特別的不耐煩。有什麼知心話都願意告訴同學,特別願意和同學呆在一起。和他們在一起,什麼煩惱呀痛苦呀,全沒有了。我這是怎麼了?是不是不愛媽媽了?”
並不是我們不再愛自己的媽媽,而是由於成長帶來的微妙心理變化。
從主觀上講,有話願意和同學講,可以說是青春發育的必然結果。進入青春期的中學生,具有強烈的獨立願望,特別渴望自由,而這些願望,在地位平等的同齡人身上最容易得到實現。同齡人比父母更了解自己,因而更理解自己。同齡人沒有父母身上那層神聖不可侵犯的光環,也沒有師長板著麵孔居高臨下的蒼白說教。在同齡人之間,他們可以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暢談理想,想往未來。
其次是需要發展的結果。隨著年齡的增長,中學生的交往需要占據了主導地位。心理學家認為,需要是個體和社會的客觀需求在人腦中的反映,是在一個人感到某種欠缺並試圖滿足自己時的一種心理狀態,它常以一種“欠缺感”存在著。當中學生強烈的交往需要成為生活的中心環節時,就會在同齡人之中尋找友誼,從而在交往中獲得情誼、尊重、公平與自我完善,達到心靈的平衡和滿足。
此外,中學階段又是求知的黃金時代,學生強烈地感受到自己經驗、知識的不足,因此對各種各樣的信息都特別敏感,充滿濃厚的興趣。有些信息不可能從成人處(比如兩性關係等問題)了解、獲得,於是,同齡人本身則成了一個龐大、可觀、源源不斷的信息庫。
從客觀因素來講,中學階段和小學階段相比,也有了明顯的變化,給學生彼此間的交往創造了便利的條件:
①和小學相比,中學校址與家庭住址往往有了一定的距離,很多學生中午帶飯不回家;加上中學科目增多,課時加大,學生在學校的時間明顯拉長,和同學相處的時間、交流的機會明顯增多。
②由於大多數家長工作繁忙,和孩子相處的時間有限,加之孩子相對大了,自理能力增強,家長不再像小學那樣細致周全,對孩子的管束相對放鬆。
③班主任的管理方式相對鬆弛。比如中學的班主任很多是副科老師,就像生物、曆史、地理等學科,一周才1~2節課。於是,和班級學生接觸的機會明顯低於小學。中學對老師的業務水平要求較高,老師在教學上付出的精力要更多一些,無形中削弱、淡化了和學生的交流。
因此,在變化的背景下,中學生更願意在同齡人身上得到交往的滿足,並呈現出以下的特點:
1.由玩伴交往向友情交往過渡
中學生進入青春期後,內心世界逐漸變得複雜,內心體驗日漸豐富,不願向老師、家長吐露自己的心聲,隻願向有共同語言、心理相容的同齡朋友訴說。如果說小學生僅僅需要的是玩伴的話,中學生則更傾向於感情融洽、心心相印的朋友。
2.由依附交往向獨立交往過渡
小學生的交往往往有著天然的從屬性,父母讓和誰玩就找誰,一般不加選擇,甚至隻要能玩在一起,管他是誰都無所謂。比如有的家長告訴孩子,“某某不愛打人,你和他在一起玩兒媽媽放心。”或者,“你去找某某一塊寫作業吧,人家成績好,你也學著點。”孩子往往對家長的話言聽計從,乖乖地執行,不加入自己的任何判斷和思考。到了中學階段,由於獨立意識的增強,他們力圖擺脫家長對自己的控製,並且疏遠和家長、長輩的關係,開始自行選擇自己的交往對象。
3.由家庭、學校交往向社會交往過渡
由於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視野也漸漸開闊,視覺觸及到生活的方方麵麵,使中學生的交往從自己的小家擴展到學校,又從學校擴展到社區、社會。而現代化的通信設備,則給中學生的交往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綜上所述,年輕的朋友走到了一起,彙成了一股歡樂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