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兒,林肯又停了下來,開始了足足十幾秒鍾的沉默,聽眾們改變了以往的態度,開始屏息以待,唯恐漏掉了一個字。“即使道格拉斯法官和我自己的那根可憐、脆弱、無用的舌頭已經安息在墳墓中時,這個問題仍將繼續存在……”
最終林肯在辯論中,巧妙運用沉默,一舉扭轉敗勢,為他順利進入參議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可見,在交際過程中,正確的時機和正確的人保持正確的沉默是很重要的。溝通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能夠把握時機,而沉默無疑是摸清楚對方心理的一個重要的途徑。溝通的過程中隻要順勢地掌握時機那麼就能掌握溝通過程中的主動權,這樣為達到自己的目的就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伊裏亞·愛倫堡的長篇小說《暴風雨》出版後,在社會上引起轟動,褒貶不一,莫衷一是。某報主編不知從哪裏了解了斯大林對《暴風雨》有看法,說是“水杯裏的暴風雨”。
顯然該書應該批判。為了討好領導,就組織編輯部討論這部小說,以表示對該報的政治敏感和高度的警惕性,表明該報鮮明的立場。
討論進行了數小時,發言人提出不少批評意見。由於主編的誘導,每篇發言言辭辛辣而尖刻,如果批評成立的話,都足以讓作家坐幾年牢。可是在場的愛倫堡極為平靜,他聽著大家的發言,顯出令人吃驚的無動於衷,這使與會者無法忍受,紛紛要愛倫堡發言,從思想深處批判自己的錯誤。
在大家的再三督促下,愛倫堡隻好發言。他說:“我很感謝各位對鄙人小說產生這麼大的興趣,感謝大家的批評意見。這部小說出版後,我收到不少來信,這些來信中的評價與諸位的評價不完全一致。這裏有封電報,內容如下:‘我懷著極大興趣讀了您的《暴風雨》,祝賀您取得了這麼大的成就。——約瑟夫·斯大林。’”
主編的臉色很難堪,以最快的速度離開會場,那些批判很尖刻的評委們,都抱頭鼠竄溜之乎也了。愛倫堡輕輕地搖著頭:“都怨我,這麼過早的發言,害得大家不能再發言了。”
愛倫堡的聰明在於,如果他據理反駁,必能激起同仁們更加尖銳的批評,這種場合,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保持沉默,褒貶隨人。
在交際過程中,你的沉默不僅可以讓對方感到自己受到了關注,還能夠讓你避免失言,不致使自己陷入尷尬的境地。沉默在某些時候也是智者的最優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