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揮霍浪費會引發災難(1 / 3)

你以為自己總是被別人壓迫著,被別人強迫著做不喜歡的事,你的人身沒有了自由,這其實都是你為了追逐名利所付出的代價。你拋棄了理性,去追求邪惡的,無邊無際的利益,把自己變成它的階下囚。你已經沒有資格再說“自由”了。

——卡萊爾

如果一個人可以控製住自己的欲望,他的生活必定是健康快樂的。

——J.J.戈爾尼

你以為自己總是被別人壓迫著,被別人強迫著做不喜歡的事,你的人身沒有了自由,這其實都是你為了追逐名利所付出的代價。你拋棄了理性,去追求邪惡的,無邊無際的利益,把自己變成它的階下囚。你已經沒有資格再說“自由”了。

——卡萊爾

有果必有因,人類的災難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我們的本性有善也有惡,這使人類不可避免的做出一些錯誤的行為,而這行為正好點燃了阻止災難來臨的那堆木柴。

——丹尼爾

揮霍造成的不幸

正因為英國的企業、經商者、工人都非常努力,具有開拓精神,敢於嚐鮮,才讓英國的財富雄踞世界前列,和以前的落後相比,簡直無法想象。產品麵世的時間越來越短,因為工廠流水線的技術變得更加進步。數不清的黃金儲存在銀行裏。但是,我們不要忘記有富裕就有貧窮,底層人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在有錢人過著奢華的生活時,貧困百姓還在生死線上掙紮。

每次都能在舉行國會的時候聽到底層人們的辛酸生活。他們從事著挖礦、農業和手工業的勞作,雖然國會竭力頒布法律來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可他們的處境沒有得到改善。窮苦的勞動人民得到了一些人的資助,但遠沒有過上好日子,因此也沒有對資助者表示感謝,這就讓資助者的積極性變得越來越低。微小的資助改變不了貧富懸殊的差距,反而讓原本就存在於窮人和富人中間的隔閡越來越厚,誤解和怨恨也越來越深。

奴隸主利用奴隸製度來控製窮人,大家都處於同一環境下,所以窮人們對生活也沒有太多的奢望,隻求吃上一口飯,有得活做。這使得外界不會對奴隸製度下的人們有太多的關注,因為他們還能勉強飽腹,其他人可是連飯都吃不上。要想讓人們擺脫貧窮和饑餓,就必須有一個充滿自由和人性的世界,在這樣的世界裏,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沒有壓迫,沒有窮苦。當社會變得富裕的時候,窮人也應該跟著富裕起來,不然貧富差距會導致社會動蕩,人心不安。

人類總是過於貪心,擁有後還想要更多,然後大把大把地炫耀,這是發生災難的導火索。偏偏人們喜歡瘋狂地追求財富,不管是在富國還是貧國,賺錢永遠擺在生產生活的第一位。政治經濟學可以讓社會的發展順應自然規律。人人都想“勇爭第一”,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獲得更多的錢財,至於這些錢財的來源,沒有誰會去追究。人們認為財富就是一切。“隻有不知進取的人會放棄財富”。任何人都想得到更多。

貧苦的人們在文明發達的社會中得到的是冷落和鄙夷,他們是一群不合時宜的人,一直遊走在社會的邊緣,溫暖的陽光從沒照耀在他們身上。1900年前,特魯貝特人在愷撒的管製中生活著,他們沒受到一點關懷。但是這些可憐的人們是和我們生活在一起的,就像聖詹姆斯和聖基尼斯那樣緊密相連。倫敦的東邊是窮人聚居的地方,但是它的西邊住滿了富貴的人。

節儉能控製貧困和疾病

窮人和富人一樣,要吃飯、生活、工作和睡覺,貧窮讓他們沒有考慮太多的事情,比如災難和疾病,他們也沒有祈禱以後的日子能越過越好,生活的艱辛已經磨滅了他們的希望。隻要今天有飯吃,有活兒幹,他們就已經謝天謝地了,都不敢奢望有朝一日自己能擺脫貧窮的日子,過得再好一點。原始部落的人們也是如此,滿足於現狀,不去想還可以更富有一點,也不會變得更貧窮。在北美洲,社會的進步讓當地的印第安人變得不再質樸,部落裏產生不少紛爭,而社會進步帶來的好處,他們是一點兒都沒體會到。

居住在北極圈周圍的愛斯基摩人,他們的生活和發達城市的窮人們差不多,從不考慮將來。如果眼下有了食物,比如很多的鯨脂,他們就會大吃一餐,接著開始呼呼大睡。文明社會的人們肯定會覺得這種做法實在過於浪費,沒有規劃。不過愛斯基摩人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妥,他們從古至今便是如此生活,對未來不做過多的打算,不管生活是富裕還是困難,都保持著愉快的心情。在他們看來,把東西存著不吃是很浪費的行為。

在人們看來,居住在嚴寒氣候裏的人要比住在溫暖氣候裏的人更勤快,更富裕。漫長的冬季和低溫會讓人們在溫暖的時候就備好冬衣、糧食和燃料,也讓人們不得不提高做事的效率,所以很多處於歐洲寒冷氣候圈裏的國家都認為是嚴寒造就了他們的財富。我們可以看到,西西裏人、安道爾人和墨西哥人明顯沒有德國人、荷蘭人、美國人、加拿大人和比利時人那麼勤快。

紐渥克的國會議員,已故的愛德華·丹尼遜先生,他在倫敦的東區貧民窟裏建造了一座多功能用途的教堂,這座教堂的外部牆壁都是用鐵皮製造的,花費了他不少的心血。教堂的第一層可以給孩子們上課、玩耍,男人們也可以在這裏消遣聊天,玩遊戲,總之不讓他們老呆在飯館裏喝酒。愛德華·丹尼遜先生認為,貧民們之所以貧窮,是因為他們的思想教育沒有得到培養,生活環境太過髒亂。物質都得不到滿足,誰還會考慮精神需求。於是窮人們日複一日地周旋在貧窮、髒亂和疾病中,沒有人來引導他們走上正確的道路,那位傳教牧師雖然用自己飽滿的精神為困苦的人們做了許多善事,但他的善事隻集中在物質上,每天考慮著要怎麼才讓人們吃得飽穿得暖,沒有對他們的精神世界進行挖掘,因此他的善行不能取得很大的成果。每年冬天我們都可以看到類似這種善行的活動……即使是在最富有的國家裏,也會有很多無人接濟難民,他們在饑餓和寒冷麵前是多麼的無奈,在前方等待他們的永遠都是死亡。在以前的社會裏,人們還懂得相互幫助,在他們的冬季裏死亡的人數要遠遠少於現在。現在的我們已經忘記了該如何幫助他人,或者說是已經變得無情,放任貧窮的肆意蔓延,隻要自己不愁吃穿。我們應該肩負的責任和義務都被丟棄了。

要是人人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學習怎麼勤儉持家,很多事情就不會有發生的機會。丹尼遜先生也說:“貧窮和疾病是人類一手造成的,如果人們踏實穩重,細心過好每一天,對未來能有一個好的規劃,那麼社會上就不會再有窮人,也不會有人為生計而苦惱。生活中不可避免存在著一些困難,我們隻要淡然地麵對,想到好的解決辦法,就不愁會有什麼負擔,因為我還有一份工作可以給我提供薪水。比如一個在碼頭搬運的工人,他可以把每周薪水省下一半,留著日後使用,要是他沒結婚,並且沒病沒災的話,這真是一個不錯的主意。他完全不用替以後的生活擔憂。”

丹尼遜先生認為,勤儉不一定隻是女人該做的事,男人們也要勤儉,不管你掙的錢是多是少,都可以聚少成多攢下一筆錢。我希望人們能夠提高自身覺悟性,每一個人都能堅持勤儉節約,這樣一來貧窮的人也會少很多,人們不用為生病和失業發愁,要不然這隻是一個漂亮的肥皂泡,空有美好的設想,卻沒有行動。不知道我能否在有生之年看到如此幸福的生活,我想這是要經過兩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顯出一些成果的巨大工程。法律和教育會指導人們的生活方式,隻要努力學習改正,就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加富有和健康。

丹尼遜先生把固爾西的居民和英國的工人在生活上進行了對比,這兩種人都比較貧困,但是他們的貧困也有著明顯的差異。英國工人的薪水很高,往往在拿到薪水後就不停地消費,最後一分錢也不剩下。而固爾西居民們的薪水總是要遲一點才會到達他們手中。這些居民們生活簡樸,不管再窮也是靠自己努力,而不會依賴別人的施舍。他們每周隻吃一餐豬肉,盡量不吃熏肉類和新鮮蔬菜,平時吃的是由豌豆、包心菜和少許油熬製成的湯。哪怕那些財主們有很多糧食和牲畜,他們照樣吃這些簡單的食物,然後把省下來的肉產品和別的東西放在市集上出售,再把賺來的錢投資在土地、股票上。無疑這是圍繞著土地進行的賺錢方式。

不幸的是,丹尼遜先生還未完成他的研究就離開了人世,他還沒有深度剖析導致貧窮的根本原因,但是我們可以知道,丹尼遜先生一直很反感過度消費,認為這是引起貧窮的一種原因,可現代人執迷不悟,未曾認識到這個問題。奢靡生活已經蔓延到整個社會,不管是工人階級還是上流階級,都過著荒淫無度的日子,尤其是上流階級,每個人都隻注重自己的打扮和權勢,攀比之風日益巨大。

不能否認英國的勞動人民是很勤勞的,其他國家的人民無法和他們相比。但不可避免的是他們在勤勞的同時還有著揮金如土的壞習慣,讓他們無法安定地生活在愉快富裕的社會裏,真是事與願違。雖然他們的薪水比專科技術人才還要高,可他們不會精打細算,錢一到手就花光了,白拿著高工資,過的卻是窮困的生活,幸而現在社會安穩,要是在動蕩年代,他們可要受到不少的苦難了。

所以,我們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拒絕鋪張浪費,不然薪水永遠滿足不了我們的欲望。差的維克先生在演講中說:“棉花發生短缺的時候,不少人在救濟站前排隊等著發放救濟物資,他們想不到的是,這些發放物資的人之前還被別人認為是窮人,其實他們是很富有的。”

在困難和危險還沒來臨的時候,人們的警惕心也收了起來,大家忙著唱歌跳舞,飲酒作樂,薪水很快被花光,等到困難突然出現在眼前,人們慌亂得不知道該怎麼應付。如果更加不幸被老板辭退,恐怕隻有祈求上天給他們繼續生活下去的希望了。

把節儉當做生活的一部分

精打細算過日子可以讓你不再為錢財煩惱。無需太多華而不實的東西,隻要你有堅定的信念和毅力,調動你的靈活頭腦和管理才能,節約其實就是一件很普通,很容易做到的事情,把你的房屋收拾整齊,家庭生活打理得妥妥帖帖就可以了。至於它的引申意思,《聖經》裏清楚地寫著:“把平常廢棄不用的東西改裝來做其他的需要品,爭取做到合理利用。”由此可知,節約的範圍很廣,不單是在金錢上,還可以在物品利用這方麵,甚至我們處事中的謹慎小心也可以說成是節約,因為小心行事可以避開無用之功,免得浪費時間和精力。同時它也可以抵抗欲望和誘惑,把更多的精力用來為以後的生活做打算。需要提醒的是,不要以為節約和吝嗇是同一意思,吝嗇的人愛財如命,舍不得花一分一毫,節約是花該花的錢,其他的則攢下來成為財富。吝嗇之人把錢財視為自己的肉,心疼得不得了,而節約的人用錢財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在他們手裏那隻是一種達到目的輔助工具。迪恩·斯威夫特曾說:“不要成為錢財的奴隸。”節約可以給我們帶來良好的生活處事的習慣,培養出謹慎、自製的性格,這不僅有益於個人,對家庭和社會也有不少好處。

弗朗西斯·郝納的父親在他即將進入社會拚搏時,對他說:“我希望你能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雖然我也希望自己的兒子能有一個快樂的生活,但不想看到你沉溺於紙醉金迷的世界。我一直教育你要節約,這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品質。嘲笑節約的人你最好遠離,他們的話會讓你犯錯,如果你想有一番偉大的成就,記住我對你說的話。”彭斯寫了不少提倡節約的詩歌,但他言行不一,他的本性是放蕩奢侈的,一生幾乎沒有積蓄。臨死前他向朋友懺悔:“我的妻子和6個孩子,我很難想象他們要如何生存下來。克拉克,我沒有給他們留下一分錢,這是我最後悔的一件事,現在隻有求主保佑了!”

有多少能耐,就過什麼生活,不要試圖攀比和炫耀,應該誠實地生活。如果一味地羨慕別人的生活,妄想自己也能和他一樣,為了麵子你得不停地借錢來武裝自己。每次借債都會編造一個謊言,沒有能力還債的時候也會編造謊言,久而久之你就永遠地生活在虛假中,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恐怕連犯罪的事情都會做出來。當那些隻顧自己玩樂,不考慮他人狀況,不計劃將來的人在肆意盡興後,意識到金錢的重要性時,才發現沒後悔藥可吃。此時任憑你有千萬家財,也已被你揮霍一空,可惜白花花的錢財和時間都一去不複返,你的人生隻剩下一個空殼,毫無意義。另外,毫無節製的用錢也會對你以後的計劃有妨礙,考慮到積蓄沒剩多少,計劃實施起來顯得畏手畏腳,沒有大刀闊斧的氣勢,甚至還會錯失良機。

培根說過:經年累月的積累比薪水更為重要。那些人們無所謂地花掉的一些零碎錢,攢在一起數目就會變得非常多,甚至可以作為事業的鋪路石。那些不停地買東西的人們從不反省自己,始終都在埋怨世道不公,殊不知最大的原因就在自己身上。知道省錢的人,他們是有多餘的能力去扶助他人的困難,這樣他的朋友也會增多,而毫無計劃的人做什麼事都很難成功。要是你不把自己當一回事,別人也不會看得起你。但是千萬別節約成一個小氣鬼,這樣的人大家更不樂意相處。俗語說:“不能指望一便士變成二便士。”節約的同時還要依靠自己的努力,金錢才會更多。一個正直的人應該是誠實、自製、開朗的。《韋克菲爾德的代表》裏,詹金森說:“我的積蓄一如既往少得可憐,還時不時因為欺騙鄰居們被警察逮捕,但是弗拉姆博拉怎麼就有錢了呢?”由此可見,好心人還是有好報的。

生活不宜奢華

休姆先生的觀點曾讓下議院的議員們覺得非常可笑,他認為如今英國民眾的消費額在不斷上漲,這不是好現象。確實,處於中等水平的人們,他們的日常開銷和玩樂加在一起,總額已經接近、甚至和薪水齊平。人人都是如此,大家覺得這是一種時髦,誰也不甘落後。那些望子成龍的家長花大把大把的錢把男孩塑造成一個上流紳士,希望他出人頭地,結果事與願違,這樣培養出來的紳士隻是個空有華麗外表的花瓶,他追求的不是內在涵養,而是打扮玩樂。哪裏有好玩的、好吃的、好看的,關注的都是這些無用的東西。這種紳士讓我們聯想到出現在海上棄船裏的猴子,它長年累月地看著人類的動作,竟也學得幾分相似,可惜它的仍然是隻猴子,不可能變成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