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化學家拉瓦錫也是現代化學的奠基者,他的妻子同樣智慧過人,並且經常幫助丈夫進行研究和實驗,是不可多得的幫手。
巴克南博士的妻子也是他事業上的好幫手。在博士晚年時期,他的妻子幾乎代替了他的全部工作,她協助丈夫收集、整理、複原化石。她的複原技術十分精湛,描摹功底也很深厚,寥寥幾筆就能把化石逼真地描繪出來。
他們的兒子,福蘭克·巴克南先生回憶說:“巴克南博士年老後行動漸漸不支,他的著作全都是由母親一字一字根據他說的話寫下來的。父親一邊說,母親一邊寫,通常一個晚上就這麼過去了,到了第二天早晨,母親的手腕因為長時間的寫字已經變得十分笨拙,她需要休息,父親也需要休息。在母親手中複原的化石簡直就像沒被破壞過一樣,有幾塊化石現在仍然被牛津博物館收藏著。要知道化石都是一些和土壤差不多的易碎物質,複原它們需要超強的耐心和精湛的技術,付出的時間和精力更不知道有多少。母親還把臨摹好的化石圖像配上精簡的解說詞,這些都收錄在父親的書中,這都是非常寶貴的資料。”
福蘭克·巴克南先生還在父親其中一本書的開端寫道:“母親在幫助父親事業的同時,對孩子的教育也從未間斷。她始終保持每天上午指導孩子學業的習慣,在她看來,豐富的知識能讓孩子們長大後更好地在社會立足,所以她對孩子的教育一刻也不鬆懈。長大後,我們終於明白母親的用心良苦,我為自己有這麼一位嚴格、聰明、善良的母親而感到自豪。”
日內瓦有一位非常有名的科學家,叫哈勃,他和妻子的感情也讓人豔羨不已。哈勃的眼睛在他17歲的時候就毫無預兆地失明了,但他並沒有喪失生活的鬥誌,他決心研究自然界。但自然界的知識大多要依靠人的觀察才能得到第一手資料,五種感官缺一不可,尤其是眼睛,對自然科學家來說是最重要的。哈勃明顯不符合成為一個科學家的要求,可他沒有退縮,依靠頑強的毅力奮鬥著。
這就不能不提到他的妻子。在哈勃看不見的情況下,妻子代替了他的眼睛幫他看清這個世界。妻子看到哈勃找到了生活的希望,替他感到非常開心,因此也加入了他的工作。哈勃通過妻子看到了五彩斑斕的自然,認識了許多生物,哈勃已經把失明給自己帶來的災難漸漸淡忘了。
大多數科學家都生活也很幸福,壽命也比平常人活得時間久一點,哈勃也不例外。妻子的關愛讓他充滿了溫暖,他幸福、快樂地活了很多年。有一次哈勃說,如果現在我的眼睛能看見了,對我來說未必是一件好事。他又說:“我看不到我的妻子,但在我心中她永遠是最美麗、最善良的女性。別人也許會看不起我,但是我會看得起自己。”
人們在閱讀《論蜜蜂》這本書時,對書裏的資料讚歎不已。這些資料都是要靠親身觀察才能得到的,隻有真實的資料才是最有價值的。因此,這本書即使放在現代,它的價值也絕不打折扣。書中對蜜蜂的活動、習慣和進化過程都做了非常詳細的解說,作者的獨特見解和超群的觀察力讓人們為之佩服,要是他們知道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個失明長達25年的人的話,恐怕會更加敬仰他。
德國的曆史學家尼布爾親切地稱妻子是自己“最忠心的朋友”。妻子的溫柔和關愛讓他不論身處何種困難都能充滿力量和鬥誌。尼布爾說:“我能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全靠妻子的關愛和撫慰,她讓我全心麵對工作,她讓我有勇氣戰勝一切艱難險阻。”他和妻子時不時就會針對某些事物進行討論,他發現妻子的邏輯思維很強,在經過和妻子的一番討論後,問題在他腦中變得容易理解,很快就能找到解決方法,並且在授課的時候,別人也能很清楚的明白尼布爾要表達的意思。
穆勒是英國的經濟學家、哲學家和邏輯學家,他的妻子對於他事業上的成功也作出了不小的幫助。妻子不僅在生活中細致地照顧他,還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在事業上助丈夫一臂之力。穆勒夫婦對自由有著共同的向往,他們在充滿活力的生活中孜孜不倦地為自己的理想奮鬥。夫妻二人同心協力,把愛情牢牢地建立在精神之上,給後來者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每當穆勒煩悶時,妻子總會適時地寬慰他。在《論自由》中,穆勒表現出對妻子的讚揚和尊敬,他說:“她總能帶給我無數奇思妙想,她的鼓勵和讚美是我最需要的。我的每一本書中都有她的心血。她麵對理想時的奮不顧身,寧願犧牲自己也要得到自由的精神讓我深深感動。我在這種不斷向上、忘我的精神感染下,在她熱情的鼓勵下,寫出了許多著作,包括這本《論自由》,這是我和她的精神產生共鳴後的成果。讀者可以看到我在這本書中深情地表達出我對妻子的敬仰和愛慕。”
夫妻之間的愛就像常青樹一樣永遠保持著綠色,就像海水一樣永遠不會枯竭,不管經曆多麼漫長的時間,愛隻會越來越濃烈。妻子的忠心讓丈夫念念不忘,他們天長地久的愛情也讓人們感動不已。英國散文家、曆史家卡萊爾的妻子不幸離他而去,卡萊爾把她埋在位於哈丁頓的教堂墓地中。他在妻子的碑上刻了一段字:“她溫柔可人,謙和善良,任何事情她都能考慮周到,她還有很多可貴之處。生活難免有煩惱,可她始終讓自己過得開心、幸福。她用自己的全部精力幫助丈夫,協助他的事業,管理他的生活。因為有她的支持,丈夫才能取得一個個成功,她的精神無人能比。”
英國化學家和物理家法拉第也和妻子過著溫馨、快樂的生活。他們之間的關係哪怕經過了幾十年,也和熱戀時一樣,兩人相互關愛、尊敬,總是充滿激情。法拉第為自己能有一位如此善解人意、溫柔賢淑的妻子感到驕傲。妻子始終默默無聞地在他背後操持家務,減少他對家庭的擔憂,讓他全心全意為科學事業奮鬥。
妻子不求回報的犧牲讓法拉第感動不已,他在日記中寫道:“她讓我感到生活的溫暖,沒有她,我的事業不會如此成功。”在他們一起生活了28年後,法拉第再次說道:“時間的流逝沒有讓我們的感情變淡,我們對對方的愛越來越深刻,這些年來,每一天我都生活在快樂之中。”而在46年後,他們原本深厚的感情變得更加濃厚,夫妻二人已經達到了心靈相犀的地步,法拉第說:“再沒有什麼能把我們分開。就好像是兩塊同心玉,絲帶已經把我們牢牢地拴在了一起。絲帶不會鬆開,我們的愛永不消逝。”
隻有那些在事業上扶持丈夫、在生活上關愛丈夫、在心靈上撫慰丈夫的妻子,才會得到丈夫衷心地喜愛。她們往往有著豐富的愛心,溫柔、善解人意,她們能讓自己的生活和思想積極向上,並且用這種精神來調動周圍人的情緒。湯姆·胡德的妻子就是如此。
胡德一直在和疾病作鬥爭,他的人生可以說是在病床上度過的。好在他有一位忠心耿耿、善良勤勞的妻子,日複一日地服侍他。如今已經少有夫妻能像他們這樣團結恩愛。他的妻子認為胡德雖然身有疾病,但這不妨礙他發揮聰明才智,為了不讓丈夫的智慧被埋沒,她不停地對丈夫進行鼓舞和慰藉。因此,胡德在病床上依然保持著樂觀開朗的精神。妻子的話語就像六月天的太陽,讓人的心裏暖洋洋的,再大的風雨也阻擋不了這顆太陽發出光芒,妻子的所作所為讓胡德非常感動。在妻子的精心照料下,在歡快、溫暖、和諧的家庭環境中,胡德運用自己的智慧寫出了《歎息橋》、《勞動者之歌》、《襯衫之歌》等優秀作品,最為人們所知的是《襯衫之歌》,它被譽為對社會進行抗爭的詩歌代表作,而胡德也因為善寫幽默諷刺詩歌而出名。
妻子已經成為胡德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若是妻子暫時離開了一會兒,胡德便慌亂起來。他曾在妻子短暫外出的時候給妻子寫了一封信,說:“我最親愛的,以前我總是灰心喪氣,覺得自己的人生毫無意義,我甚至在想自己為什麼要來到這個世上。遇到你之後,一切陰霾的思想都消失不見,你讓我知道了生活的美好,現在我每天都非常開心。親愛的,是你把幸福和溫暖帶到我身邊,讓我知道上天對我的眷顧,你就是我的一切。讓我們把這份愛好好地保存起來吧,這樣我就能在遭遇挫折時充滿力量,你為我做的一切使我的人生重新揚帆起航,不管遇到什麼困難,你對我的愛始終不會變。信我已經收到,我能感受到這封信中飽含著你的濃濃愛意,我為我們即將到來的孩子祝福,在你的關愛下,他一定能茁壯健康地成長。我不會辜負你的期望,我將會一直寫下去,你永遠是我的作品的第一位讀者,相信你也很期待看到我的新作品。”
另一次,胡德也寫了一封信給外出的妻子,他在信中寫道:“我把我們倆常去的小公園重新走了一遍,可惜這次沒有你的陪伴,樹林裏的那條小路還是那麼寂靜,風景和以前一樣優美,我的心情卻是落寞的。還記得那張石頭凳子嗎?我們曾坐在上麵,你緊緊地靠著我,多麼幸福。回想著我們的美好時光,我的心情總算變得愉快了些。”
胡德的妻子不僅在生活上全力照顧他,還對他的事業付出了心血。胡德夫人的文學知識非常豐富,寫作能力也很強,胡德的每部新作品都會首先讀給妻子聽,若有不妥的地方她就會立刻指出來,胡德便重新改寫,然後再讀給妻子聽,一直到妻子覺得萬無一失的時候,胡德才會把作品投遞出去。胡德夫人用女性特有的感覺對這些詩歌進行修改,修改後的詩歌在文字和內容上都變得更加優美,並且她還是一本活的參考資料,超凡的記憶力讓她能夠記得許多資料和文獻內容,給胡德的寫作帶來很大的幫助。
威廉·納皮爾先生是一位非常出名的曆史家,半島戰役是他投入心血最多的研究項目。他的妻子在研究中也給予了他很多幫助,讓納皮爾在事業中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要是沒有妻子聰明才智的幫助,他的事業恐怕都無法開展起來。因為有很多重要資料都是以密碼和代號的方式保存著,要想知道其中內容,必須要破解密碼和代號。納皮爾的妻子正好就是破解密碼的高手,她逐一破解這些資料,得到內容後統一編排和整理,然後交給丈夫進行研究。
威靈頓勳爵在得知這件事情後吃驚不已,他說:“真是不可思議。要知道,在伊比利亞半島雇傭一個破譯高手至少要二萬英鎊。”威廉·納皮爾的字跡比較潦草,旁人很難認清,甚至他自己有時候也看不懂,不過妻子始終對他的手稿進行抄寫、辨別、校對,等全部整理好之後再送去出版社,不得不說,納皮爾的妻子給了他巨大的幫助。
納皮爾說:“她做每一事都謹慎小心,不放過任何一個細小的文字差異,這讓我十分欽佩。”在納皮爾即將離開人世的時候,妻子在別人的幫助下來到他的床前,因為納皮爾夫人的生命也即將結束。在這最後的時刻,他們雙手緊握,無語地看著對方,做著最後的告別。在納皮爾去世半個月後,妻子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這一次,他們將永遠地在一起。
漢密爾頓夫婦
威廉·漢密爾頓先生是一位研究邏輯學和形而上學的教授,老年時期的他任職於愛丁堡綜合大學,不幸的是,繁重的工作讓教授身心疲憊,56歲的時候,他就癱瘓在床無法動彈。不敢想象這個打擊對一位全身心撲在事業上的教授有多麼沉痛,這比讓他去死還要煎熬。在人們看來,教授的事業已經無法繼續,他的餘生隻能淒苦地在床上度過。
教授並沒有善罷甘休,病魔阻止不了他前進的腳步。漢密爾頓有一位得力助手,他的妻子。在他癱瘓後,聰明的妻子知道丈夫最擔心自己的工作無法繼續,於是她把全部精力都用來支撐丈夫的事業。她把參考資料一字一字讀給丈夫聽,記錄下他講的每一句話,並且逐句檢查。總而言之,能夠幫得上忙的事情都讓她包攬了。
在幫助丈夫工作的同時,漢密爾頓夫人還悉心照料丈夫的日常生活,她單薄的身體同時扛起兩分重擔,她無怨無悔,並且竭力做到最好。不愧為一位偉大的女性。她終日陪伴在丈夫的床前,如果丈夫的精神有所好轉,她就像個孩子一樣高興。我們可以看到,如果沒有忠誠的妻子無微不至地關照,漢密爾頓先生連生活下去的希望都沒有,更不要說完成他的工作了,妻子在身體和心理上的幫助給了他重生的機會。
漢密爾頓夫人做事縝密,精神集中,正好可以彌補教授的缺點。因為教授對工作雖然充滿熱情,但欠缺計劃,行為散漫。他們的性格相互配合,相互協調,夫妻倆共同克服苦難,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